近期,网上掀起了一股探讨娄底文化的热潮,有人用“天下梅山、富厚娄底”来谈娄底文化,有人说娄底文化最厉害的是“山头文化”,有说娄底文化的核心是梅山文化……其实在笔者看来,文化乃是一个熔炉,包罗万象,以上所说的都只是娄底文化的侧面而已。
文化的形成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依赖于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所处的经济基础。不论是富厚文化,抑或是梅山文化等都是建立在娄底深厚广阔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娄底的书画、诗词、花鼓戏、新化山歌、梅山武术等艺术在时间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更新、发展,逐渐成为娄底文化的一面面旗帜,而文化崛起的背后是娄底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断探索。
如果说书法、艺术、绘画、文字、歌曲等都是文化的表象,那么我认为娄底文化的深层次内容,正是娄底艺术现象背后所呈现出的人的思维方式。娄底虽地处湘中,却以山地丘陵居多,然而封闭的地域环境并未能阻挡住娄底人走出山门、走向世界的步伐。历史上,娄底有过曾国藩、蔡和森、罗盛教、李聚奎、湘中八女杰等大批仁人志士,他们为民族聚力、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树立起激励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近代也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著名慈善家余彭年、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等一批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弄潮儿,成为了新时代的榜样。纵观娄底古往今来的名人志士,无不是走出本土,紧跟时代潮流,他们这种敢闯敢干以及超我的意识、伟大的胸怀与抱负正是娄底文化精神最核心的展现,也是娄底文化精神的最充分诠释。
娄底文化最核心的体现是什么,笔者认为,应是娄底人展现出的精神面貌与状态,以及未来娄底走的更宽更广之所需。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娄底应紧跟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以创新、奋发、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更文明、开放、包容的姿态来迎接拥抱未来,这方是娄底文化长久不衰的精髓所在。
责任编辑:罗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