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国很多城市都挖掘本土文化,树立文化品牌,而娄底又以怎么样的文化来统领娄底,其文化的根源与核心又在哪里,笔者认为,娄底文化就是以蚩尤故里新化为核心的梅山文化。
从地域上,娄底文化的核心是梅山文化。梅山不是指具体的一座山,而是指一带山区。大体范围见载于《宋史》,在“潭邵辰鼎之间”,包括今安化、新化、冷水江等县市全境和涟源、新邵、桃江等县市的一部分。而娄底、双峰也涵盖在内。首先进入梅山的是越人梅鋗部属;之后夷人扶氏取代山越进入梅山;再以后继扶氏迁入梅山的瑶人苏氏仍称梅山峒蛮。居冷水江岩口镇的苏干是最后一位梅山王,其中越人的迁入和当地土著峒蛮溶合共存促进了梅山文化的繁荣。梅山有容纳多民族的文化内涵,方使得梅山文化成为与中原文化并驾齐驱的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娄底文化的核心依然是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主要流传于人民口头的文化。比如梅山山歌、梅山诗词,像《诗经》里的诗,清新上口。有的学者称是“一种神秘古朴的原始文化状态。”文化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充满智慧产生的,是人民真情实感的体现。例如:“月光光、海光光、油麻山里好插香……”,“小小菜园隔块墙,丝瓜苦瓜栽两旁。郎栽苦瓜苦想妹,妹栽丝瓜思想郎”, “板栗子开花一根线,去年想你到今年,去年想你犹小可,今年想你忘插田,耽误阳春大半年”, 具有热烈大胆、调皮的野性美,是我国民间文化一枝带露的野玫瑰,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对民间文学、民俗学以及民间音乐等多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审美价值。梅山山歌、梅山诗词根植于人民心中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因为娄底市解放以前是山林密布,交通不便,鲜有名人前来收集整理,以致“久在深山无人识”,但文化的永恒穿透了岁月的沧桑,勤劳的娄底人仍然在工作生活中唱着梅山山歌。
随着社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文化的分支越来越细,加上娄底的文化底蕰深厚,娄底文化可谓是百花齐放。娄底市是一座新城,但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比比皆是,从中国最后一个不死的族长蚩尤,到后蜀丞相蒋琬,宋代“神童”贺德英,元代曲坛大师冯子振,明代大理寺卿邹廷望,清代“湘学复兴大师”邓显鹤,清代中兴重臣曾国藩,到当代著名作家蒋牧良、谢冰莹,花鸟画家王憨山,“书坛寿星”傅国钦等,这些文化大师无一不是吸取梅山文化的精髓,其潜意识中依然保留着梅山文化的影子,其实质是梅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梅山文化是我们的魂,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一是需要政府支持和投入,如冷水江市成立了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新化县打造梅山文化之旅,都是政府主导的。二是要打造梅山文化的特色,比如远祖蚩尤及张五郎,梅山傩戏、梅山山歌、梅山诗词等。三是民众的参与,娄底文化的核心是梅山文化,娄底人身上有着梅山文化上的特质如血性、担当、重诺、守忠、心忧天下、义无反顾、永不言弃、高瞻远瞩、敢为人先等。娄底人民自觉要保护、继承和发扬好梅山文化,使梅山文化发扬光大。(编辑/姜友富)
责任编辑:罗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