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千万事,唯有读书高”。我是农村长大的,小时候曾常常听到父老乡亲们说:“养崽不读书,何不养只猪”。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都跑往城市“捞金”,孩子进城读书成了农村家长最头痛的事情。娄底城区人口由1996年的15万人激增至2012年的40多万人,城区学生人数由8万人增加到15万人,但城区中小学依然只有9所,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90来人挤在一个教室里,室内空间有限,空气也不好,老师用扩音器教学,正常的师生交流受阻,教师个别辅导的机会几乎为零,影响学生的身心、个性发展。
4月18日晚,中央电视一台《新闻联播》以3分钟的时间专题报道娄底积极消肿“大班额”的做法。电视画面中,娄底市委副书记、市长易鹏飞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我到教室里去亲身体验,坐下去站起来很艰难,你如果不下决心来解决这个‘大班额’的问题,你就是麻木。”娄底市领导龚武生、易鹏飞带着教育、规划、城建等多个部门负责人,多次挤到拥挤的教室里听课。调查研究之后,制定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四年行动计划”。计划的实施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新浪、网易等知名媒体关注,一时间,娄底化解大班额的成功做法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娄底化解大班额“四年计划”提出:4年内筹资21.2亿元,启动项目137个,共改扩建学校58所,新建学校10所;到2015年,中心城区和县、市、区城区中小学平均班额将由85人减少至50至55人,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每年安排1000万元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今后行政单位新建办公楼后,原办公楼将用于改建学校或拍卖办教育。更加值得称颂的是,娄底不仅重视城区学校资源配置的“增”、“改”,同时重视农村学校资源的“留”与“调”,“消肿”之后不忘“健身”:新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需求,以县市区为单位,推行城区学校校长和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任教制度,实现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同时稳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为边远山区中小学教师发放特殊津贴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全市已完成建设项目投资3.88亿元,启动建设项目47个,已竣工15个,新增学位8845个。市直已完成了娄底一小综合楼、娄底九小扩建等工程,娄底六小、星星实验学校等建设项目正快速推进。两项“龙头”工程吉星小学今年春季开学已投入使用,城南中学建设稳步推进,已完成投资2.1亿元,今年底可完成竣工验收。各县市区相继启动了一批项目,完成投资1.17亿元,增加学位5100余个。
教育管理的成功是一个地方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有了学校、教室,家长们就不会为了争抢教育资源而到处拉关系,杜绝了相关腐败现象的滋生;学校、老师们不会为了争夺生源而绞尽脑汁,有效防止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边缘化;有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条件和相对稳定的师资,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障,社会上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学生课外培训班也就没有了市场,相关的社会矛盾就会减少,社会大局就会更加和谐,兴教、爱教、助教氛围就会日益浓厚,教育事业便能持续发展、造福黎民。(编辑/严善家)
责任编辑:罗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