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我带记者组去冷水江采访湖南博长控股集团(前身为冷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代富,老陈身着工装带着工作帽,朴实的外表,平易近人的姿态,让人大感意外,而他留给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拼命干,就是为了给职工搞碗饭呷!
老陈在冷钢四十多年,1999年冷钢跌入破产的绝境,企业奄奄一息,数千员工面临失业。省里决定对其实行破产,在没人愿意接这烂摊子的时候,上级领导又想到了陈代富。此时,陈代富已经离开冷钢在省里有一个理想的位置,再返冷钢“吃回头草”他能愿意吗?领导悬着一颗心找老陈谈话,告诉老陈只要回来守着摊子坚持3个月,过完春节准备破产就行,他在省里的各种待遇全部保留。令领导意外的是,老陈没提任何要求,他对领导说,我这次回去,就是要给职工们搞碗饭呷!回到冷钢,陈代富见到了昔日一起共患难的工友们,在大会上他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他对大家说,我回来就是要带领大家搞碗饭呷!
“搞碗饭呷”,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蕴含多少撼人心魄的精神光芒!既有一个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强烈责任感,又有一个老领导对企业和职工无法割舍的真挚深情;既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侠义,又有一个男子汉对困难和风险的冷静面对。
这是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对于陈代富来说,当时本已进入人生的温馨港湾:自己已荣调省城,儿子在长沙上大学,家庭和美,事业正旺。再好好干几年,就可功成而退,颐享天伦。而当时的冷钢,实际已是病入膏肓。管理混乱,负债累累,人心涣散,怨声载道。一些职工靠捡烂菜叶过日子。明明是一个火坑,可老陈却偏偏要往里跳。是老陈不懂吗?在厂里几十年,他比任何人更了解冷钢。但是,老陈更加明了的是,冷钢死了,就会有数千职工要失去赖以生存的工厂,数千职工背后又是2万多家属要陷入困境。“搞碗饭呷!”,此时,这种朴素的念头将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感凸显!老陈说,这都是和我朝夕相处的工人兄弟啊,我没有理由看着他们陷入绝境而袖手旁观。
这是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搞碗饭呷”,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职工能够生存下去。听起来很平常,但是做起来绝非易事。当时,企业已经垮了,人心已经散了,路似乎已经到了尽头。市场不相信眼泪,企业的出路在哪里?这是摆在陈代富和他的战友们面前的简单而复杂的难题。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一条路会是直通。作为领头人,陈代富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他亲自跑市场,努力修补、恢复过去的企业关系;他大胆改革,内抓管理,引进全新的市场经济观念;他坚持每天下车间,确保每一个环节的高质量。面对困境和挫折,他从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逢山过山,遇水架桥,一次次化解企业的困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没有退缩,而是不断加强学习,逐渐使自己强大起来。他的言行,使所有的冷钢人明白一个道理:救自己的一定是我们自己!这种坚韧不屈的品质,不但为企业换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为冷钢人上了自强自立的生动一课。
这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搞碗饭呷”,回归其本质,的确是一句大实话。它既不是激情四溢的演说,也不是空洞无物的口号,既不是异想天开的梦想,也不是云山雾罩的唬弄。在冷钢采访,与陈代富面对面交谈,与老工友们座谈,甚或暗访,无一不给我们留下这么一种印象——老陈真是个实在人。的确,在企业,不管是在艰难时候还是后来企业做大做强了,老陈从不会给工友们说大话,哪怕是企业做到几百个亿的时候,老陈依然固我:说实话,办实事,绝无空谈,决不妄语。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使企业一步步起死回生,在复杂的经济发展局势下,迎难而上,不断创造奇迹。2012年,在市场艰难,不少企业回天乏术的情况下,老陈的博长依然强大,奇迹般地创造了2亿元的利润!
在2012年娄底市先进模范人物的评比中,陈代富荣列“十佳企业家”之首,笔者认为确是实至名归。陈代富就是我们身边的典型和模范,透过他的精神和品质,我们能够感受到“坚韧、勤奋、尚德、自强”的“娄底精神”在闪烁光芒。临危受命,勇于担责;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卧薪尝胆,鞠躬尽瘁;关心职工,情同手足;脚踏实地,一诺千金。这一切,正是我们娄底精神的精华之所在,也是值得所有娄底人珍视的精神瑰宝。
(作者系娄底日报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梁雄军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