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参加过娄底精神的研讨,至今记得与会者讨论怎样从湘中的历史积淀、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色中,将娄底精神予以提炼和概括时,那种满溢会场的热烈和激昂。娄底精神最终被定义为“坚韧、勤奋、尚德、自强”,我与所有人一起由衷认同这八个字的同时,出于职业习惯还总爱在字面上做点琢磨,觉得那饱满而厚重、铿锵而闪亮的八个字,其实涵盖着许许多多能描述、形容娄底人的关键词,且每一个关键词都能牵出大量以作注脚的动人事例。而在检索那众多关键词时,我的目光尤其要久久凝注那个三重结构的概括词:忠义血性。
“忠义血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和行为准则,就是娄底人曾国藩提出来的。这位儒家文化集大成者、推动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量级人物,一生最推崇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不仅影响着湖湘文化,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沉雄厚实作出重要贡献。养育曾国藩的湘中热土,自有“忠义血性”的地气和氤氲,正是因为这独特的地气滋养和氤氲熏陶,将“忠义血性”作着生动诠释的英雄才总是在娄底层出不穷。从“不共和宁蹈海”的陈天华,为推翻旧中国而慷慨就义的蔡和森,跃入冰窟托举落水少年的罗盛教,一直到新时代勇斗歹徒血洒鹏城的杨卓辉、激流救人甘献生命的邓锦杰,都成为娄底人深情仰望并引以为豪的永恒塑像。他们对“忠义血性”的诠释,已经远比曾国藩的理解更为丰沛和深透。而公元2013年的开年伊始,又一个名叫“杨建一”的英雄矗立在人们眼前,更是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娄底人崇尚的“忠义血性”,是如何在一个普通人的心灵燃烧中发出太阳般的耀眼光芒!
是的,“忠义血性”是一个三重结构,就像力学原理中的最佳组合。什么叫“忠”,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视自己的工作职责为神圣,这就是“忠”。用杨建一朴实而铿锵的话:“教育是我事业的全部,学生是我生命的全部。”忠于学生,忠于教育,就是杨建一的生命守则。什么叫“义”,这绝非江湖义气所能等同,也无需关羽式的豪侠演绎,却是远比侠义内涵更为宏阔的道义,是一种舍弃小我奉献大业的担当和大气。肩负道义者,敢赴汤蹈火,能奉献自己的一切。还是杨建一的话:“为了教育事业,我无怨无悔;为了孩子的成长,我在所不惜。”实可谓义薄云天!那么,什么叫“血性”呢?这既是湖湘文化的核心,更是娄底精神的强光。血性在娄底英雄的行为注释里,就是无私无畏,果敢勇毅,为护善能挺身而出,为斗恶敢捐血肉之躯。杨建一在面对歹徒向弱小学生行凶时,怒吼一声扑过去,穷追歹徒不停步,明知歹徒远比自己年轻体比自己硕壮,却毫无畏惧与之搏斗,直至洒尽最后一滴鲜血,这场景,不是“血性”激扬的巨幅画面吗!
一个地域色彩鲜明的精神特质,既是一个地方的响亮招牌,也是当地人们的前行动力。湖南人以自己的睿智骁勇,已经赢得“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的世人评价,也让无数湘人为此深感自豪并深受激励;那么,作为立于湘地中心的娄底人,我们能否以独具特色的人文品质,以我们用娄底精神托举娄底的奇迹、以娄底精神辐射外界的大气,来赢得“湖南不可一日无娄底”乃至“天下不可一日无娄底”的时代高评?
我想所有娄底人都该有此豪情,有此自信!(编辑/梁雄军)
(作者系娄底市作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罗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