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大学时,每每听到校园里传出同学间相互“打架斗殴”的消息,不用问,里面说不定就有娄底籍的学生参与。要么是在食堂因看不惯别人买早餐插队后还趾高气扬的样子,愤然给他“一钵子”的教训;要么是在图书馆因看不惯有人明明有了座位还占一排的空座,理直气壮地上前把占座的书包扔得老远,等等。所以,多年以后,大学老同学们相聚,工作在长沙的老班长还会因我们几个娄底籍同学“爱打抱不平”而丢了班上的流动红旗一直“耿耿于怀”。今天想来,我们那时的“血气方刚”,虽有点超出了学生这一角色的鲁莽,不仅给偌大的校园带来了课余的“谈资”,也给我们自己贴上了“好惹事”的标签,但那绝不是别人眼中不更事少年的一时冲动,而实实在在是娄底这方土地上“真实、刚毅、血性、执着”这一古老基因的历史传承。其中,最为凸显的就是“血性”。
你看,从“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民主斗士陈天华,到舍身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到勇斗歹徒光荣牺牲的人民警察谭静宇,再到为保护学生英勇献身的“最美校长”杨建一,无不将“血性”二字抒写得淋漓尽致。这种血性,不单单是“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的简单归纳,更不是为朋友而不惜两肋插刀的所谓哥儿们义气,而是为了国家的前途荣誉、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危,从心底里油然而生的“大爱、大义、大美”。正如我们十分敬重的罗辀重老先生所言:“讲求血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讲求正气。”
试想,如果当老人过马路摔倒时再没人敢上前搀扶,当女孩在长途客车上被当众凌辱而无人敢上去制止,当小学生掉进水里而岸上的人们竟然无动于衷,当所有的一切社会丑恶现象冒出来时,旁观者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再假如,那个老人、那个女孩、那个小学生就是你自己挚爱的亲人,你还能漠不关心、泰然处之吗?不,那是多么希望此时此刻能有人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多么希望旁边的人都有站出来的勇气,拿出英雄的壮举!这份勇气和壮举,就是正气,就是“血性”,她所传递的正能量,正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呼唤的精神食粮。
我们不会忘记,匍匐铁轨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紧紧呵护小孩生命的刘新红,不会忘记摔断腿仍赴激流勇救他人的段志红,不会忘记用坚强的双手举起一座城市大爱的邓锦杰,不会忘记坚守岗位直到人生终点的优秀纪检干部晏周夫……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与生俱来的“血性”精神,用个人道德的微力量,汇聚成感动世人的正能量。
一个人活着需要信念,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同样需要一种精神。“血性”精神就是娄底文化的精髓,就是推动发展的力量。有了“血性”,才敢于以“不怕死”的精神去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无论面对多大的艰难困苦,只要是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符合社会的公平正义、符合发展的整体大局,就要百折不挠,勇于致胜。“坚韧、勤奋、尚德、自强”的娄底人,正是以其独有的特质,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领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将“血性”精神融化为坚守正义的勇气、敢于担当的大义、创先争优的动力和追求卓越的激情,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桩桩感人的事迹,一项项取得的成就,犹如一颗颗璀璨繁星,在天空中闪耀熠熠的光辉。
“正因最美心灵关键时刻的可贵坚守,才让生命绽放出如此令人动容的道德光亮”。我们期待,“血性”精神的光芒焕发出更大的社会正能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幸福,共同构筑我们美丽的“中国梦”。(编辑/姜友富)
(作者系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姜友富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