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政法系学生交谈,同学们不论谈起近现代史上的湘中人物蔡和森、曾国藩、罗盛教、龚谷城、罗輈重、成仿吾、李聚奎、陈正湘等如数家珍,而且对当代和当前的娄底人如彭立珊、梁稳根、聂清文、杨建一等也了如指掌。谈着谈着,一股股兴奋的劲儿、一种种强大的力量从同学们发亮的额头和写满激情的脸庞喷涌而出。
原来,政法系把思想文化教育的根治于湘中历史文化的土壤,实施“六个一”工程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探索出一条以“土”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而如何搞好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建得有特色,则更是一个难题。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认为这门课是“灌输”,枯燥干巴,老师也不那么较真,考试时突击一段时间就可以“六十分万岁”。要使这门课让学生感兴趣,产生好的实际效果,把这个专业建成特色专业,实在是一个难上难的问题。如果老师们稍微惰性一点,跟着形势走,这门课就很容易流于形式。
为了走出一条特色教育之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政法系主任游训龙进行了深入思考,带领老师们进行了深入调研、多方论证。他们得知,全国有许多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特别是文科专业)立足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教育资源,改革课程体系,办出了特色,起到了示范作用,延安大学开设“党中央在延安三十年”、 井冈山大学开设“红色文化与井冈山精神”,衡阳师范学院开设“船山文化”,湖南科技学院开设“舜文化”……
他们深深认识到,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狠抓教学改革。
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位于湖南的几何中心湘中腹地,这里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它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政法系在作为教育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审时度势,确立了紧紧围绕地域文化与课程建设等主要问题进行探求与挖掘的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责任编辑:罗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