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避免活动变为新的形式主义,推行“四先” (先学、先用、先查、先改)、“五群”(精神让群众知晓、过程邀群众参与、意见请群众提出、措施和群众商定、效果请群众评议)工作法,成为全市各级党组织走访基层、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普遍标准,效果很好,仅新化县就有7000余名干部深入基层为基层群众办实事23000多件。这一工作方法能取得实效的根本原因是把群众的需求放在了首位,提高了普通群众的参与率,而不是党员干部们“自娱自乐”。
业余偶尔听一些同志抱怨,说有的单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扎扎实实搞形式,轰轰烈烈在务虚”,有的抱怨“天天在开会,根本不要做正事了。”有的说“单位规定要写多少字的心得文章,抄袭都没有时间。”有的说“汇报材料要求很高,没有事情也要凭空想出一些事写材料,无聊得很”。怎样有效防止活动变味?以下是本人的一孔之见。
把硬性规定改为简单科学合理的考评。比如有的单位规定写心得文章,一定要写多少字,多少篇,对于那些本职工作相对较少的人而言,也许能有感而发或拼凑几篇,而对于那些本来就很忙的人,要他们“无病呻吟”也的确勉为其难。建议可以将这种规定改为一种鼓励性质的机制,鼓励那些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大作向媒体、书刊等处投稿,鼓励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并进行适当的评比奖励和表彰。这样情况下写出的稿子才有活力和内容,也不至于使得某些干部忽视本职工作而浪费宝贵的办事时间,影响工作效率。
把解决问题作为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老百姓心里有杆称,党员领导干部你是否为民着想,解决了几个问题,做了几件实事,是检验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有没有走过场的重要标准。群众路线活动要求查摆问题,问题找出来需要深入基层,深入基层后必须面对面跟群众交流,在人多的时候,在座谈会议上,老白姓和基层的干部还不一定会说真话,你不一定能看到社区或农村的真实问题,各级领导要善于“微服私访”,与群众交朋友私下交谈或亲力亲为干一些农活,开展“体验式”调研。问题找出之后,要敢于“亮丑”, 带队的领导要认真落实好责任人,并将问题在村务公开栏里面公示,提出办理解决时限,提出奖惩要求。这样一来,老百姓应该非常拥护。而不是一路前呼后拥领导们走了之后一年半载“音讯全无”,基层的问题依然是问题。
督查以直接深入基层访问群众为好。督查工作方法万千,电子文档的资料汇报、工作现场调度检查、召开座谈会收集情况等不一而论。方法不同效果不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查找各单位存在的“四风”问题,解决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贴近民情。既然这样,活动应该以群众的需求为核心来开展,以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在群众中的满意度为目标。群众说满意才可能是真满意。因此,建议督查组的督查不仅要规定各单位及时写好汇报材料,要看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所属单位的社区、农村去,去单位的服务对象处了解情况,问一问投资商,问一问办事的老百姓,问一问当地的居民、村民,干部们的工作态度怎么样,有没有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做了什么事情,产生了什么效果,去现场看一看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真正做得好的典型就作为重点推荐给宣传部门宣传推广,产生榜样效应,扩大活动效应。调侃地说,去基层看一次比收集十篇文辞通畅、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汇报材料应该更有效,更能体现活动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督查的意义。这也是防止督查流于形式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责任编辑:梁雄军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