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今日全文播发。人民网梳理《决定》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制度”一词以183次高居榜首。
国家,就像是一个强大的运转机器,要保证机器有序的运行,那就要保证各个零件的灵活与稳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个零件就是“制度”。国家机器不断更新发展,变得更加先进与完美,那么零件也要及时跟进,确保畅通与吻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成果也昭示了这一点。
翻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处处可见“制度”的身影:不准官员多处占用住房、探索实行官邸制,废止劳教制度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改革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对常委的监督,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基本上是每十条决定中有一大半都在讲“制度”。 这次三中全会的召开,承载了全中国人乃至世界的目光。每个中国人都记得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给了中国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也被称为“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会议之一。之后,每一次的三中全会召开,都会带给国人一个希望的“橄榄枝”。这次的十八届三中全的召开成果果真没有让国人失望——其改革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尤其是把改革的落脚点放在“民生”上,看了《决定》的国人都不禁拍手称赞:从“制度”上做了严格规范,那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光说不练假把式。“制度”的出台落实了我国亟待解决的众多问题。譬如在15日晚正式出台的官邸制,这一制度在16日引发了众多学者专家、以及普通网友的热议,有专家称这一制度为“铁打的房子流动的官”,切实地解决了官员与住房、工作与私人、行政规定与市场规律分开的问题。还有权力清单制度,让官员“晒权力家底”成为一个必须要做的任务,让百姓看到官员如何行使权力成为政府的责任。改革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对常委的监督制度更深入地落实了监督机制,让监督不再因为同级之间而存在相互包庇、利益冲突的问题,让监督直接由上级负责,更好地解决了监督机制存在的长久监督不彻底弊病。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更够及时倾听民意,改革与之不相适应的制度。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做好“过河”,解决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那就必须要及时更新制度,把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民意畅通,与国家前进步伐相匹配。 我们坚信,在改革的道路上,国家会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姜友富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