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级将近一百名学生,教室后门被堵住,学生只能从前门进出,娄底城区大班额现象已经十分突出,对此,娄底转变思路,直面教育缺陷,强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城区内部教育资源,要求凡属规划内的新增学校建设用地,一律由政府提供划拨用地,今后行政单位新建办公楼后,原办公楼将用于改建学校或拍卖办教育,而且开发商开发住宅时要同步设计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不建设。就正如娄底市委副书记、市长易鹏飞所言:“建设教育强市,就要从看得见的实事入手。”
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12年,娄底城区学生人数从8万增长到15万,而在这16年里,娄底中心城区没有新建学校,依靠9所中小学支撑城区教育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城市教育环境的确相对于乡村要好得多,所以只要条件允许,许多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在城市学校就读;再加上来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延,如此诸多原因不断地加剧着中心城区大班额现象。城区学校在保证城区学生就学需求的同时要满足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利,而这些学校已根本无法承载这庞大的就学需求,于是娄底城区中的学校便自然处于两难的境地。
学生太多,教室不足,用于应急的板房成为许多学生的“教室”,然而每个板房里依然有近百个孩子挤在一起学习。面对这一现象,娄底自2012年起启动中心城区化解大班额四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扩建、改造等途径增加中、小学学位,解决大班额问题。2013年2月份,吉星小学开学,化解大班额问题“四年行动计划”第一个项目初见成效。目前,化解“大班额”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预算总投资4.3亿元并将于2014年底投入使用的城南中学也在紧锣密鼓地加紧施工建设。如今,不仅中心城区上学难的问题在逐步缓解,各县市区面对的此类问题也在逐步解决。娄底正以务实之风,积极快速行动,将化解大班额这一民生工程持续推进。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重视学校的规划与建设,使教育发展跟上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这是满足城市学生就学需求的必然之路。但农村学生拼命往城市学校挤这一造成大班额的另一原因,则反映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必然导致家长和学生选学校。
所以,如何真正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并落到实处,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投放到城市的同时也投放到农村,让广大农村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城市孩子相同的优质教育,这或许更值得我们探索与思考。
责任编辑:罗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