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新娄底APP
让体育场馆成为城市的温暖客厅
——解读娄底市体育中心再获全国先进的成功密码
11月10日,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广州召开,现场暖流涌动,掌声如潮。在这批表彰的光荣集体中,有一个来自湘中大地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娄底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娄底市体育中心),这是娄底市体育中心再次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这一殊荣。

(娄底市体育中心鸟瞰)
荣誉的背后,是一座现代化大型体育场馆从“建设好”到“运营好”、从“场馆冷清”到“人流如织”的破茧蝶变之路。
占地430亩、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总投资10.9亿元的娄底市体育中心,自2011年建成以来,并未囿于“建成即闲置”的窠臼,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直面大型场馆普遍存在的开放不足、设施闲置、运营维艰等世界性难题,锐意探索,逐步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公益开放引流、赛事经济造血、空间复用增值”三角循环运营模式,成功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轮驱动、比翼齐飞。

(体育场:娄底市“材料谷杯”足球对抗赛比赛)
多元业态融合:从单一赛场到城市活力中心
走进如今的娄底市体育中心,你会惊叹于它的生机勃勃。这里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仅用于体育竞赛的场所,而是演变为一个集体育竞技、全民健身、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
在主体育场,除了承接专业赛事,还巧妙引入了商业服务、文化会展、明星演唱会等多元业态,使其化身为一个能够满足市民多重需求的体育主题商业综合体,品牌价值与自营能力同步跃升。
在体育馆、游泳馆、乒乓球馆,差异化经营策略得到精准实施。在严格落实“免低开放”政策的基础上,各场馆“因馆制宜”:游泳馆里,青少年游泳培训如火如荼,成人水上健身方兴未艾;体育馆内,小篮球的拍球声、气排球的扣杀声、武术训练的呼喝声此起彼伏;乒乓球馆则通过举办业余联赛和单位团体赛,成为乒乓爱好者以球会友的热土。这些举措有效聚集了人气,大幅提升了场馆坪效。

(游泳馆:恒温池专业队集训)
最具代表性的创新,莫过于对户外体育公园的深度开发。自2021年起,体育中心南广场悄然变身,一个集美食、文创、休闲、亲子互动于一体的特色体育文化夜市点亮了娄底的夜空。
今年,环体育场的高品质夜市再度升级。白昼,这里是市民挥洒汗水的健身乐园;夜幕降临,华灯璀璨,它便化身充满烟火气的“创业舞台”和温暖的城市客厅。此外,中心主动引进茵浪体育、纵野户外、禅意瑜伽、捷安特自行车俱乐部等各类体育企业与组织,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了体育本体产业与衍生消费的深度融合。
机制创新与服务升温:让公益初心照亮每个角落
运营机制的创新,是场馆持续焕发活力的核心引擎。娄底市体育中心始终将社会公益性摆在首位,并将“免低开放”这把“金钥匙”用活、用深。
动态优化的开放策略,体现了管理的温度。在国家标准之上自我加压,持续延长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乒乓球馆等热门场馆的免费时段,确保市民“进得来、练得起”。据统计,中心全年场馆平均开放时间超过14小时/天,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时段市民的健身需求。

(体育馆:娄底市市直机关男子篮球赛)
面对年均数百万的健身人流,精细化服务成为关键。一支30余人的志愿服务团队常年活跃在场馆内外,累计提供超过1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免费热水、应急药品、导览咨询……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将人文关怀无声地浸润到运营的每一个细节。
“微空间·大利用”计划,则展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场馆的边角余地、闲置空间被系统性改造激活:体育场二楼平台,建起了全长680米的智能健身步道;体育场西看台下原本沉睡的空间,变成了专业的乒乓球馆;体育馆的“冷门”区域,通过与各类体育协会合作引入公益培训项目,成功将“闲置角落”变为“活力热点”,实现了空间价值的“无中生有”和几何级增长。
科技赋能智慧运营:为传统场馆插上数字化翅膀
在数字化浪潮中,娄底市体育中心敏锐地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场馆运营管理深度融合,打造高效、便捷、智慧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娄底市体育中心绚丽夜景)
借助承办“湘超”“娄超”等大型赛事的机会,与相关部门合作建设了智慧场馆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集人流热力分析、人脸识别、安防消防联动于一体,通过数据大屏可实时掌控全场动态,为大型活动安保和日常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智慧服务的应用落地生根。与相关平台合作,全面推行“娄优优”小程序“一键预约”服务,市民动动手指即可完成线上选座、赛事报名,流程极大简化。智慧停车系统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未来将通过车位引导、无感支付等功能,有效纾解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压力。下一步,智能闸机系统和智能灯控系统也将部署,实现无人化入场和按需照明,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智慧体验的场景持续丰富。主要场馆内的高速WiFi全覆盖,满足了现代人群的需求;未来,VR/A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观赛和虚拟运动体验,将进一步提升服务的科技感与吸引力。智慧化建设,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更重塑了场馆与用户的连接方式,为传统体育场馆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体育场:“湘超”球迷激情呐喊助威)
双效合一:社会价值与经济收益的良性循环
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娄底市体育中心成功打破了大型场馆“投入大、收益小”的魔咒,走出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社会效益硕果累累。中心年接待市民超过400万人次,累计服务群众已突破4000万人次大关。每年举办公益培训、全民健身赛事、文体活动超过300场,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参与热情,成为娄底市名副其实的“市民节日广场”和“健康娄底”建设的主阵地,群众满意度持续走高。
经济效益同步攀升。通过赛事经济、夜间经济、空间租赁、商业合作等多渠道创收,场馆运营收入实现显著增长,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强大的“引流”效应,有效拉动了周边区域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相关消费。以正在火热进行的“湘超”“娄超”赛事为例,将足球竞技与文化展示、消费拉动深度融合,每场吸引观众高达23000人,同步设置的16个“第二消费现场”,形成了“赛场+商圈”联动模式,直接带动消费约6亿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体育公园南广场繁华夜市)
经验输出:贡献大型场馆运营的“娄底方案”
品牌是场馆最珍贵的无形资产。通过持续举办国际青年男篮对抗赛、中非少年足球友谊赛、中乙足球联赛、全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等高水平赛事,精心培育“湘超”“娄超”等本土特色IP,创新开展“体育夜市”等特色经营,娄底市体育中心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娄底市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和文旅地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群众比赛气排球项目-男子青年组预赛)
此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是对其运营模式和实践成果的又一次国家级认证。此前,中心已先后获评“中部六省体育场馆创新运营优秀案例”“湖南省十佳体育场馆”、“湖南最受欢迎公共体育场馆”“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等系列荣誉,其探索形成的“娄底经验”正受到业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回首来时路,娄底市体育中心的每一步成长,都源于对“公益筑基”初心的坚守,对“产业赋能”路径的勇敢探索,以及对“智慧运营”手段的积极拥抱。他们用实践证明了,体育场馆不应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构筑物,而应是充满生机与温情的城市客厅,是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和殷切期望,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位体育工作者的心上。站在新的起点,娄底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主任曾峰表示:“我们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全国兄弟场馆深化交流、互学互鉴,共同探索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让每一座场馆都真正成为点亮城市、服务人民、驱动发展的璀璨明珠!”
这,正是体育强国建设基层实践的生动注脚,也是一座城市体育场馆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温暖故事。(文/陈晖 王盛 摄影/吴永华等)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