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新闻网讯(通讯员 肖鹄 罗恒 鄢婷)1月20日,在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全体医务人员的祝福之下,刘先生一家人抱着3.8斤的孩子高兴回家了。而这温馨一幕的背后,却是危机重重的24个昼夜。现在,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4年12月28日的下午4点钟……
首轮角力死神 挽救新生命
“叮……叮……”一阵尖锐的电话铃声在儿科护士站响起,值班护士刚拿起电话,电话那头就传来急促的声音:“我是妇产科,紧急会诊,产房有个38周脐带打结窒息的新生儿正在抢救,快点!”护士挂掉电话后,立即通知了值班主治医师曾毅琴。曾毅琴马上放下了手中的事情,来不及等电梯,三步并作两步从一楼跑到了四楼。
曾毅琴刚进入产房,就看见辐射台上躺着一个气息奄奄的婴儿,助产士和护士一个拿着复苏囊,一个正在实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抢救。“足月吗?羊水清亮吗?有呼吸吗?”眼看孩子的情况危急,曾毅琴立马接过助产士手中的患儿进行抢救,并询问情况。“足月38周,羊水清亮,脐带打结,呼吸微弱……”护士讲述着,曾毅琴一边抢救,一边安排转科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新生儿科的护士们已将辐射台、心电监护做好准备。
16时20分,孩子转到了新生儿科,儿科的医务人员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是看到孩子的具体情况后,还是吓了一跳。当时,孩子的体重只有1.8公斤,全身皮肤青紫,呼吸急促,口吐白沫,还不时发出呻吟……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有红立即指示给予心电监护、床旁胸片、血气分析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经检查,发现孩子因为宫内窒息导致右肺有炎症,需要给予辅助呼吸。给患儿上呼吸机,对于新生儿科来说还是头一回,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当时谁也不能保证。刘有红经过慎重考虑后,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果断决定承担风险,同意上呼吸机。上呼吸机后,孩子呻吟有所缓解,皮肤和嘴唇转红,但仍呼吸急促,口吐白沫也未停止。为了从死神手中挽回这个孩子,刘有红与全科医务人员对孩子继续进行不懈的抢救,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在抢救中流逝了。第二天,孩子的情况出现好转,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着。
多次交锋病魔 数个“第一次”成功治愈孩子
2014年12月30日,对孩子的救治进入第二天,儿科医生担心的事情还是出现了:孩子开始发热,体温达到38度,呼吸和心跳再次加快,口吐白沫也增多,并出现黄疸……眼看孩子的情况又急转直下,刘有红指示调整抗生素,一方面加强抗感染,另一方面对黄疸予以治疗。新一场的与死神角力又开始了,儿科的全体医务工作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只许胜利的战役中。经过整整一天的救治,到当晚22时,孩子不再发热,各项生命体征又重新回到正常范围。
2015年1月1日,随着新一年的到来,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新年的喜庆,体温回到36.6℃,呼吸平缓,也不再口吐白沫,还偶尔睁开双眼看看这个新奇的世界,伸伸小胳膊小腿的,儿科的医生和护士们似乎可以松口气了。
1月2日,孩子的生命体征平稳了,但因吸吮无力,无法做出吞咽动作,无法进食,体重下降至1.5公斤,面临营养难关。刘有红立即组织儿科全体人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最终决定给予肠外营养。对一个刚出生几天的婴儿进行全静脉营养治疗,对于儿科来说又是一个第一次。给孩子输多少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怎样补充?孩子会出现不良情况吗?又是一大堆问题和风险摆在儿科全体医务人员面前。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刘有红和科里的医生反复讨论,一起算氮热比,拿出了最佳的营养液配比方案,并预测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配制营养液时也是严格无菌操作,小心翼翼的按照配制顺序和方法,校对了一次又一次,确保万无一失,才给孩子输注上。在儿科医生和护士们的小心谨慎之下,孩子的输注过程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
1月3日,孩子的病情再次反复,突然又出现呼吸加快,口吐白沫,黄疸成直线上升,儿科的医生和护士们的心又被揪紧了。考虑患儿肺部感染尚未完全控制,呼吸功能差,只好再次上呼吸机,并对黄疸予以治疗。又是紧张的一天,经过多番努力,第二天孩子的情况明显好转。
1月6日,孩子的情况继续好转,经过全科商讨,决定给予小孩开始喂母乳。但是,孩子还是非常虚弱,每吸2、3口奶就要休息很长时间,所以每次喂奶时间都需要30分钟以上,医护人员举奶瓶的手都发酸发麻了。1ml、2ml、3ml,经过几天的努力,患儿终于能一次吃10ml母乳了。
经过24天的救治,孩子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达到了出院标准,可以出院了,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24天的不懈努力,儿科全体医务人员终于成功留住了这个可爱的新生命。回首紧张的24天,儿科的全体医务人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救治如此危重的新生儿过程中,我们勇敢地迈出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用呼吸机,第一次给予静脉营养……虽然,我们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生怕一不小心,就让这个小生命在眼前消失了,但是,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坚定可靠,它为今后的临床抢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相信经过这次的成功,以后将会挑战更多的第一次,挽救更多的孩子。(编辑/姜友富)
责任编辑:姜友富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