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市广大干部职工纷纷深入农村、社区,走街串户,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思考解决群众困难的办法,极大地亲近了干群关系,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干部在下访时流于形式,搞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热衷于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结果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反而在群众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在下访过程中,一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身着品牌衣服,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下基层就是兜兜风,看看风景,既不主动查摆问题,见到老百姓也不会说话,也不理解,更不会调处化解矛盾,与群众之间产生了莫大的隔膜,成了十足的“书呆子”,下基层产生不了实际作用。例如某村一农民为了邻家一群鸡啄了自己田地里的菜而与对方大吵起来,有的下访干部则不屑一顾:不就是仅仅损失几块菜钱的事,值得吗?这些干部不理解劳动者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因而也就无从下手去调解纠纷。可见,干部下访不仅仅是考察一名干部是否对人民群众有感情,能否与人民群众说得上话,能否发现人民群众中的困难和问题的一条有效方法,也是干部成长锻炼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工作方法。
干部下访,“最期盼的是解决问题,最担心的是形式主义。”许多人表达了这样的担心。要克服形式主义,下访干部首先要端正态度,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下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虚心学习,不仅要向老同志学习工作方法,还要向老百姓学习群众语言;第三要有公正之心,处理基层矛盾,如果处理不公平,便极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纠纷。
娄底市委书记龚武生说得好:听取群众意见要态度真诚,以百姓心为心,沉下身子、放下架子,采取“面对面”、“背靠背”、“心贴心”等方式,引导群众解开思想疙瘩、放下思想包袱,鼓励群众畅所欲言、“评头论足”,用诚心换取群众的真心。唯有如此“入乡随俗”,干部下访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好地促进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编辑/姜友富)
责任编辑:罗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