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山水,农耕奇观。新化县紫鹊界梯田让全世界记住了娄底,其独有的秀美风光如钻石般的璀璨星光,格外靓丽夺目。成功入选“全球十大最美梯田”,让原本神秘的“梯田王国”更加诱人眼球,令人神往。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娄底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娄底市委市政府对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娄底市始终坚持走“旅游强市”之路,统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在宣传策划、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引领等方面,花大力气、大投入,努力构建以娄底为中心、各县市区全面发展的“大旅游格局”。作为娄底“旅游强市”战略板块中的重要拼图,涟源市紧跟娄底步伐,在推进“旅游强市”战略的进程中,立足资源优势,强化组织领导,狠抓项目建设,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特色旅游景点声名鹊起,旅游业经济效益节节攀升。2013年,涟源市仅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达18.3亿元,建成旅游项目82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旅游项目16个,为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湄江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涟源市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强市”......这一系列耀眼的荣誉很好诠释了涟源旅游的崛起。
成功是喜悦的,成绩更是提振人心的“灵丹妙药”。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传承、挖掘和开发利用。近年来,不管是娄底还是涟源,都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务实举措,特色鲜明,“点穴”到位,真正做到了把旅游产业的龙头“舞活”。
一是宣传推介上水平。宣传也是一种生产力。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果不宣传、推介出去,最多、最美的资源都是一句“空话”。去年,央视《乡土栏目》先后两次来涟源采风,相继播出《寻访杨市镇三奇》、《千年古镇杨家滩》纪录片,社会反响强烈,大大提高了涟源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电视剧《刘海砍樵》也在湄江风景区、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取景拍摄,画面中清净、自然、唯美的景色给人视觉的享受,心灵的震撼,令人神往。这是无形的资产,更是价值连城的。涟源从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恰恰反映出涟源对旅游的高度重视。只有持续不断加大宣传、推介,扮靓涟源名片,唱响涟源旅游的“主旋律”,涟源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就会越发广阔。
二是旅游挖掘有力度。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旅游与文化不同,是城市硬实力的一种表现,是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从涟源的情况来看,这里交融了湖湘文化与梅山文化,地域特色浓厚。湘军名将故居群、三甲古村落群、珠梅抬故事......为涟源旅游注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去年,涟源市借创建全省旅游强市的东风,深入挖掘和开发“三色”文化旅游资源:即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等为代表的“绿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国上将李聚奎故居、红旗居民点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湘军名将故居群、三甲古村落、彭氏宗祠等为代表的“古色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品牌明显升值。
三是基础设施趋完善。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发展好旅游业,首要问题就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涟源市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础。新建面积达13400㎡的湄江游客集散中心、地质博物馆和面积为3000㎡的蓝田国师广场,成功改造人民公园和城区沿河风光带,新建1个市区游客接待中心,沪昆高铁、安邵高速、长韶娄高速、娄新高速相继动工或建成通车,等等,为涟源旅游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不断优化配套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旅行社品牌培育。围城国际旅行社被评定为三星级旅行社。涟源宾馆、龙山宾馆、悦城大酒店等6家宾馆先后被评定为“三星级旅游饭店”.......这些都是托起涟源旅游兴盛的“磐石”。
神秘围城、神奇龙山、神秀湄江......勾勒出了一副秀美绮丽的水墨山水画。有了围城的“思想”,有了龙山的“脊梁”,有了湄江奔流不息的“血液”,涟源旅游事业正一步步走向繁荣。涟源旅游产业的兴盛,必定会为娄底旅游的崛起印刻下深深的足印。(编辑/姜友富)
责任编辑:罗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