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作风建设以来,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服务态度、完成质量都有很大改观,政府公信力正一点点凝聚提升。各电视广播传媒也竞相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接地气,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慎防作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笔者以为,要真正做到接触基层群众,察看民情民意,听取民众心声,了解民生改善,必须做到“四个到位”,真正做到俯下身子能体察民情,直起腰杆能撑起一片天。
内容要到位。在县“三个年”作风建设年里,开展过“三联三转三提高”、“二对一帮扶”、写民情日记等多项活动,大部分干部都能尽职尽责、按质按量完成,但也不排除个别干部弄虚作假。“三联三转三提高”当不用上班的长假、“二对一帮扶”当工作之余的调剂、民情日记更是一抄了之,完全没有质量可言。内容形式过分单一,就说结对帮扶,多数县乡帮扶干部都是奉上一个红包、一年走上几次完事。幸福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有人确实缺钱少粮,家境贫寒,有人却是孤独寂寞得只剩下钱,有人年幼缺管教,有人病痛无所医……帮扶对象不同,内容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只有帮到了点子上,帮到了心坎里,群众才会满意,社会才会和谐。
心意要到位。下访基层接地气,接触的是群众、是最鲜活、最真实的生活。群众的心是敏感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到了,心有没有到,他们一看就知道,前段时间有报道称某敬老院老人不希望单位志愿者前往志愿探访,我想个中的原因就是有人纯粹是为了学雷锋而去做雷锋,这种定时定点定节的学雷锋不仅为敬老院的管理造成不便,也让老人心里感受不到温暖,有的只是等着“被洗澡”的烦恼。还有人为下访干部画了几张“自画像”,有高高在上的施与、有心不在蔫的参与、有跟人跟风的无知……温情的问候、平等的交流、出于内心的帮助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干部一年到头不知自己的帮扶对象姓甚名谁、是某村某组,要应节应景走访时,只能临时找乡干部、村干部帮忙带路、询问相关情况。心意是把双刃刀,心意到,虽礼轻而干群一家亲,心意不到,礼再重也伤了群众的心。
功夫要到位。功夫包括事前的调查确认、平常的帮扶走访、为其解决具体困难的联系落实和事后的经验总结等。在下访基层接触群众时,要有一种功夫永远不够深的心理。如果没有认真的筛选确认,没有帮到最需帮助的人、平时的帮扶走访就是走过场,没有真情的流露、只听到群众的困难倾诉,没有为其实际解决的心意与行动、帮扶过了也就过了,没有只字片言的内心感想与实际操作经验,试问,这样的事情有意义吗?徒留群众的攀比心理和对干部的反感,引发不必要的上访。
解决要到位。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明确的目的,如果没有得到解决,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也就算没完成。转变作风接地气,也就是要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植根群众,干群关系如鱼水情,提高党员干部工作效能与政府公信力,如果不能切切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能致力于民生改善,那就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不利于政府工作效能与公信力的提高。古往今来,作为被管理的广大群众,它不管是谁在位,也不管是谁在管事,只要民生能够得到保障与改善、言论自由、自我价值能得到实现,就能国强民富、国泰民安。相反,如果事关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解决、诉求无处诉说,就会引发治安问题甚至社会动荡不安。照样说帮扶,如果孤寡老人的生活得不到解决,他(她)只能是一脸漠然地看着你人来人往;留守儿童的管教问题得不到解决,只会增加更多的问题儿童;残疾人员的困难补助得不到解决,只会增加上访人员数量……
我们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让每一个人共享经济建设伟大成果,让全社会和谐大同,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肩上的责任还如山重,只有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衔接好每一个环节、做好每一件事,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编辑/姜友富)
责任编辑:罗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