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委总农艺师刘年喜、县委常委杨韶红、且人大副主任张陆林调研玉米生产
副县长李南新(右一)、农业局长曾绍宏(左一)在前进食品厂调研
抓实粮食生产筑牢农业之基
主粮面积稳中有升。中国人饭碗应主装中国粮,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新化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精神,围绕“稳面积、攻单产、优品质、提效益”的总体思路,始终把双季稻、杂交中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面积落实,推进水稻“压单扩双”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来抓。采取政府引导、利益导向、经济杠杆、土地流转等方式,有效遏制耕地抛荒。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守住耕地红线,全面推进中低产田土的改良改造,加大有机肥建设与培肥技术的推广,改善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在去年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市场粮价持续低位徘徊、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情况下,发扬蛮拚精神,迎难而上,务实创新,粮食生产仍然获得全面丰收,粮食播种面积127.92万亩,比上年增加3.21万亩,粮食总产490251吨,比上年增加25591吨。
行政推动强劲有力。新化县每年的第一次县委常委办公会议就是研究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作为“半年预否决”和全年“一票否决”工作,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历亲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督查指导粮食生产,其他县级领导和县直单位都挂点帮扶双季稻重点示范村,矢力同心支持粮食生产。
规模经营特色鲜明。支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化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防汛抗旱专业队、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流转土地用于粮食生产,遏制非粮化、严禁非农化。2014年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57户,比上年增加251户,经营面积达到5.2万亩,比上年增加2.1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0%。
财政投入机制创新。县财政粮食生产专项发展资金增加到800万元,调节、整合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的资金超过2960万元。粮食生产专项发展资金主要支持扩双增面配套工程、集中育秧、高产创建、统防统治、粮食生产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相关项目资金向双季稻示范区倾斜。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整合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等相关项目资金,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地力培育、机制创新和科技提升等建设。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农机购置补贴,以粮油生产机械装备和设施农业设备为重点,足额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县级配套的农机购置补贴。鼓励粮食生产高产高效创新,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着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以实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为契机,全面开展星级服务创建活动,推广条件极大改善,队伍素质极大提升,服务项目领域不断拓展。大力开展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作为提高农业效益、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试验示范品种的技术指导,组织专家、农户现场观摩,全过程、全方位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增强试验示范品种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看禾选种,助农增收活动,全年共试验示范早稻新品种5个,中稻新品种18个,晚稻新品种27个,玉米新品种10个,油菜新品种7个,筛选出了一批适宜我县推广的优良品种。以高产创建为技术推广平台,承建了1个油菜、1个早稻、2个晚稻、2个玉米共6个国家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被评为全省先进示范基地。水稻重点推广了“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三项关键增产技术,新购置钢架育秧大棚320个,新增专业化育秧组织23个,早稻集中育秧面积8.03万亩。玉米等旱粮作物着力推广“适时早播、一穴单株、宽窄行栽培、增加密度”等关键增产技术。此外,全县进一步加大了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20.6万亩,机耕面积62万亩,机收面积45.2万亩,机插面积18万亩。加强“阳光培训”,把先进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先后举办大型涉粮培训班31期次,培训人员2800余人,印发技术资料10余万份,制作技术标语1000多条,通过短信平台发放农技信息30多期,免费发放放心农资近50吨,多形式、全方位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
责任编辑:姜友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