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碑
清代“奉旨禁碑” 绿化教育的活教材
“其实,村里一直以来,对本地绿化有着良好的传统和基础。”油溪桥村文会刘志雄告诉记者:“我们去年在油溪河里新挖出的一块清代‘奉旨禁碑’,从上面的文字来看,就是很好的证明。”
记者随村委会人员来到油溪边,看到了树立在岸边的禁碑,此碑高110厘米,宽52厘米,石质,为清代光绪年间刊刻的。
记者认真地看了,碑上关于村里的事物记载得很具体,“山林不许挖蔸混砍;稻草不许乱拖;冬青不准乱砍;禁担柴外出;桐子重阳后打……”
“有趣的是,对棉花和包谷的采摘,也有明确的规定。”彭育晚很有感触,“封建社会的人都可以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为什么没有理由去绿化自然,美化自己家园呢?这一块禁碑就是很好的活教材。”
村委会决定将禁碑搬到古油溪桥上去,让过往行人和本村村民接受良好的教化。
独立自主 实现观念转变
记者在油溪桥村中和四边的山上了解到:该村结合实际,在集中公共地段,核心景区以观光苗木为主,农户院落以花果苗木为主,以观赏四季花、品尝四季果为目标,突出色、香、美为绿化特色。
户主区域的绿化,按照“门前三包”的原则,由各户负责栽培管理,并签订承诺书。院组、公路和集中地段,采取村组干部划区定人管理,明确区域责任和维护。
“76岁的康初生,在自家的屋前屋后种了许多的树,山上种了30亩,他的树种得最好,他现在成了村中的‘劳模’。”村民老彭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梁雄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