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新闻网讯(通讯员 奉立群)10月20日,新化县文田镇坪树村老教师罗崇璋82岁的人生划上了圆满句号:他的骨灰盒安葬在了老伴坟墓的左侧,实现了夫妻合葬。一切复归平静,但这个有着43年教龄、58年党龄的山村教师,最后公布的特别遗嘱却在小镇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冲击波,给日益繁琐奢靡的农村丧葬风俗吹过一缕新风。
“断气后马上送入火葬场,骨灰盒用千元以下,远地返乡不要租用专车。”“将办好的棺木无偿赠送镇内最穷困的高寿老人或见义勇为而死需用棺木土葬者,算最后一次用实物交党费。”“农村流传夫妻合葬会常聊天不管应后代,那是谣传,是反科学的。”“死后儿孙不要披麻戴孝、啼哭跪拜,免除和谢绝放炮放铳、设灵堂、请乐队、打道场、烧纸钱等一切繁琐礼俗。”怕儿女和乡亲不遵照实行,老人特别交代“去世后马上用大字报形式公布我的遗嘱”。——这是罗崇璋老师2011年12月28日重病期间慎重立下遗嘱中的主要内容。
1931年7月,罗崇璋出生在新化文田一个贫农家庭。1949年,刚满18岁的他正式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山村教师。勤勉敬业的他从普通老师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市县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曾做为邵阳地区代表参加湖南省优秀教师大会。他还先后做过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党总支书记等行政工作,但到1992年退休的43年里,他一直坚守在新化西部最偏远的山村,充实、快乐地做他的教书匠。
过去双抢大会战时的“双抢英雄”、工农兵运动会的“三冠王”,退休后还有着令人羡慕的健康体格,但古稀之年后的罗老患上了多种疾病。好在四个儿女立家立业又孝顺,十多年里送老父亲转辗娄底、长沙、武汉、北京等地治疗。这位1955年入党的老党员,总是将生死看得很淡,认为大可不必太折腾,儿女送他在长沙、北京等大医院做冠脉搭桥术时多次签字拒绝。看到农村现在日益铺张奢华的丧葬陋习,罗老更是忧心如焚,他早就打算百年后带头改改这种劳民伤财的坏风气,于是有了文前那份有些特别的遗嘱。
10月18日,患重病多年的罗崇璋老人在新化县人民医院离世,部分亲友将老人尸体拉回文田老家,打算按农村传统风俗用棺木土葬。当天晚上,从云南奔丧回家的长子罗勤勉做通家人工作,坚决按父亲生前立下的遗嘱安排丧事。19日,老人遗体被运往新化火化。次日,按罗老生前遗愿,在亡妻坟墓左边开一小洞,放入老人骨灰盒完成了夫妻合葬。罗勤勉表示,一定将棺木钱委托镇民政所,物色合适对象完成父亲遗愿。
责任编辑:梁雄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