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
古驿道,烽火台 绝妙景观
有桥就有路。顺着古桥往南有一条下达益阳、上通邵阳的古道。这道,全是石板路,宽约1.5米,层层叠叠,采当地岩石凿平铺就而成。道从板屋前穿过,像龙脊一样,再伸向荒凉的山冈,直至消隐在群山峻岭间……
我是抱着怀旧的心绪重走这条古道的。儿时,在母亲的带领下,去探望在新化与安化交界处教书的外公。当时只觉得路很长,长得无法用幼嫩的脚板去丈量,所以走得很艰难,也走得刻骨铭心。在戴家坡茶亭子里歇脚喝茶,而这茶,一直滋润着我的一生。今天再来,曾为我倒茶的老婆婆再也找不到了。
不知不觉,顺着古道,翻过山坳,走到了狗狼岩。这是一个峭山陡水的地方,也很阴森。泉水滋润的满山柏树,一片醉人的绿。古道在此断然分歧,一边去新化县城,一边去冷水江矿山。此段石板路保存得很完整,长约1公里,平平仄仄,像一首首工整的唐诗,码放在满山柏林里,忽隐忽现。低洼处,用石料沙土垫高三、四米;陡峭处,在岩石上凿出石板道来。半山腰,有一古柏树郁郁葱葱,挺立在阳光下,树下,立着一方高约0.5米的石碑,上前抚摸,有字的痕迹。远看,一片模糊,宛若天书。走在古道上,有微风掠过柏林带来鸟语花香,心也回到了唐宋梦境。这古道,适宜走杜牧的看枫叶的轿子,适宜走老子的青牛,但不宜走项羽的乌骓马,因这马和它主人的故事太壮烈了。
深秋的古驿道有些寂寥,在夕阳里走上去,人影拉得很长,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更何况,驿道边的沙丘上,盘踞着一座烽火台。台基直径约8米,台顶直径约3米。这烽火台,也该孤寂地守候驿道几百上千年了吧。烽火台是古代的军事设施,是古人最聪明、最适用的通讯报警工具。沙丘下土地里,是成片的玉米。玉米收回去了,只留有枯黄的秸杆,互相簇拥,簌簌有声,让人想起古代集结待发的将士的兵戟,沙场秋点兵啊!
攀爬上两梯粗石围成的台阶,再登上种满大小不一的柏树的烽火台顶,我用心地寻找,寻找青草下的灰烬,寻找沙石中的焦土,试图找出关于战争的某些信息。
站在烽火台上,举目四望,远山近水,烟村绿树人家。“我刚嫁来戴家坡时,烟堆(烽火台)蛮高蛮圆的,后来被人挖塌了。”古道上牵着黄牛的老大娘指着烽火台对我说,“没什么看的了,你还是看看山下的‘大象’吧!”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噔噔噔”朝油溪边跑。绿水白沙岸边,屹立着三座大岩石,岩石中有洞,越看越看大象,其中两只‘大象’的长鼻子,正要伸进澄沏的溪水里,群‘象’一侧,是一堵高约100米的石壁,从溪水里长出来的石壁,宛如一艘巨轮,正乘风破浪远航。
戴家坡方圆二三里范围,聚集有古桥、古驿道、古烽火台等人文景观和“群象饮水”、“巨轮远航”等自然景观,这是戴家坡人的骄傲,这是画家们的素材仓库,是古人和上天赏赐给我们的财富。
诗人吴子云先生有《戴家坡赞》诗云:青山秀水拥双桥,鬼斧神工着意描。古色古香怀古迹,新形新貌绘新潮。莺歌燕舞常相伴,蛙鼓虫鸣总自豪。戴家坡上游人醉,丹青妙手任挥豪。(编辑/严善家)
责任编辑:梁雄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