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涟源,山色斑斓。涟源市民主学校的操场上,鼓声如雷贯耳。一位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女子正俯身指导学生:“手腕放松,力从腰出——咚!仓!才!”鼓点铿锵,孩子们眼神专注,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她,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涟源湘剧湖南省级非遗传承人罗立新,一位用鼓槌书写大爱的“湖南好人”。
这鼓声,她已敲了整整45年。1980年,13岁的罗立新拜入父亲——原湘剧院当家鼓师罗台萼门下,从此与湘剧打击乐结下不解之缘。从《烧车御史》等经典剧目的司鼓演奏,到成为湘中地区打击乐领军人物,她的鼓点见证了湘剧艺术的辉煌。
2016年,罗立新从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退休。她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将“退休”二字改写为“重启”,背起鼓包,带着锣鼓镲,一头扎进非遗传承的田野里,把课堂搬进娄底40多所学校、乡镇和特殊机构,免费授课4000余节,培训学员超5万人次。有人算过,这相当于她每天都在上课,风雨无阻。
“罗老师来了!”每到周五,涟源市长春联校的孩子们便早早守在校门口。这所山区学校,曾因缺乏专业老师,孩子们对湘剧打击乐只能“望而却步”。罗立新得知后,主动请缨,每周往返近三小时山路,为孩子们义务教学。山路崎岖,一次雨后湿滑,她不慎摔伤脚踝,本该卧床休养,可想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她硬是拄着拐杖走上讲台。“脚疼,但心更疼,怕耽误了孩子们。”如今,长春联校、新新学校等已获评“湖南省戏曲进校园特色小学”,孩子们的鼓点,正敲出文化自信的回响。
在“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中心,罗立新的鼓槌敲响的是希望的节拍。这里的学员智力障碍、肢体不协调,一个简单的鼓点,常常需要重复数百遍。她从不气馁,一遍遍手把手教,一个动作掰开揉碎地讲。“别怕慢,只要你想学,我就一直教。”这是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她不仅分文不取,还自掏腰包3万余元,为艺术团购置音响设备,为困难孩子和老人捐款捐物。如今,这支特殊艺术团已多次登台演出。
2023年7月,罗立新获评“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这份荣誉,没有让她停下脚步。面对赞誉,她总是轻描淡写:“‘好人’是大家抬爱,我就是个教打鼓的老师。”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周钟鸣感慨:“她的心,比鼓面还敞亮。”罗立新的善,早已融入日常:深夜送突发疾病的邻居就医,垫付医药费;在公交车上为迷路孩童买车票、送回家;看到山区孩子冻裂的手,悄悄为每人买来一副皮手套……这些点滴善行,如秋日暖阳,无声温暖着身边的人。
“获评‘湖南好人’,是鼓励,更是责任。”罗立新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烧车御史》《百花记》等剧目的锣鼓经谱。如今,她已将这些“秘籍”整理成《盛世锣鼓》教材,免费发放,并开设线上公益课,吸引超4.6万人次学习。
秋风拂过,鼓声未歇。在罗立新的世界里,每一个鼓点都是一粒种子,落在心田,终将长成春天。这秋日的鼓声,不仅传承着千年湘音,更奏响了一位普通人不凡的生命乐章。(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美兰)
一审:谭洲伟
二审:王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邓美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