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新娄底APP
“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近日,娄底少年龙睿熙作文中的这句话,从屏幕那端悄然溢出,浸润了无数人的眼眶。这哪里是一篇初中生作文火了?分明是扎根于乡土的真情,在这个略显浮躁的数字时代,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赢得了最广泛的共鸣。
真情,从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生活本真的流露。《藏在罐子里的爱》全文不到一千字,没什么花里胡哨的词,只有小孩踮着脚够罐子的憨态,只有白糖入口的清甜,只有后来错把盐当糖的愣神,还有“幸福从罐子里跑出来,满屋子都是”的直白感悟。这些不事雕琢的文字,恰恰应了老一辈人说的“写真景、说真话,才叫有味道”。在算法主导流量、写作套路泛滥的当下,这份“心里想啥就写啥”的真诚,宛如一股清泉,涤荡了文字表面的浮尘,也提醒着我们:最动人的表达,本就蕴藏在真实的日子里。
这篇作文能刷屏,更是因为它承载着娄底人共同的记忆与念想。
龙睿熙笔下的乡下院子、厨房柜子、后山的土,哪个娄底人没见过?奶奶擦擦手便将他抱起的动作,那份近乎本能的疼惜,湘中大地的长辈,谁不曾这般给予?正如作家谭谈在《故乡》里写的,家乡的人和事,自然而然就融进了文章里。龙睿熙的文字,同样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烟火气中——院子里追着跑的肥鸭子、晒得人睁不开眼的大太阳、柜子上的老瓦罐,无一不是乡土最鲜活的样子。而父辈对祖辈的念想,那句未曾明说却藏在糖罐里的记挂,更是代代相传的情感密码。这种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情意,始终是人们内心最坚实的依靠。
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机器或可拼凑段落、生成句子,却永远无法体会“错把盐当糖”时那一瞬间的愣神,更懂不了“一层薄土隔开阴阳”的悲痛。正如之前农民工大爷写《我的母亲》,一句“坟头草青黄”,便让无数读者潸然泪下。这些文字之所以动人,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珍视其中那份未经雕琢的、纯粹的真情。
《藏在罐子里的爱》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温度。语文老师童丽芳引导学生从细枝末节中挖掘真情,在呵护写作热情的同时教会学生敬畏文字、真诚表达。这种“从小事里找真情”的教学方式,悄然搭建起少年与文字、与情感对话的桥梁。当面批作文时,她随文字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份自然而然的共情,不仅温暖了学生,也让屏幕外的千万网友一同触摸到了文字的体温,感受到了教育者最本真的柔情。
月光依旧朗照着娄底的乡野与街巷,就像十年前照在那个糖罐上一样温柔。罐中白糖所承载的真情,既是一个少年成长的印记,也是一座城市人心的共鸣,更是一个时代对精神原乡的深情守望。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