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三个着力” 抒写娄底“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娄底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小斌 实习生 李佳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娄底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辉煌10年,是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高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10年,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感受最深的10年。”在8月16日举行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娄底这十年”经济社会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这样总结概括娄底这1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经济“跃”上新台阶
10年来,娄底市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湖南“三个着力”,积极抒写娄底“答卷”。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25.76亿元,是2012年的1.85倍,年均增长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即将跨上5万元台阶,是2012年的1.84倍。全市一般公共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由88.59亿元、51.83亿元增加到161.34亿元、90.77亿元,年均增长6.9%、6.4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6.7%、8.5%、10.8%,均高于全省增幅。
2017年来,全市共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事项92项,获评省重点项目建设优秀市州(先进集体)3次,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明显市州2次,经济实力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小康“暖”出新温度
10年来,娄底市始终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54.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1.92万户6.85万人的易地搬迁任务,连续4年全省考核排名第一。
与此同时,娄底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15条”落地见效,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行政村农网改造、光纤和4G网络、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实现全覆盖。
在这10年中,娄底市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7所“芙蓉学校”投入使用,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全科医生驻村全覆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县级二甲公立医院实现全覆盖。
在这10年中,娄底市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10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0.01万人,最低工资标准从870元/月提高至1550元/月,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10.6%,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71:1缩小到2.22:1。物价总体控制在较低水平。
转型“谱”出新华章
10年来,娄底市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助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在这10年中,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提升至1.79%和288家,年均增长11.54%、21.48%,拥有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在内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2个,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小巨人”企业9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
市里出台了人才新政“36”条,聚力建设全省人才副中心城市。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4.9:55.1:30.0调整为11.2:39.6:49.2。
娄底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产业发展实现从“傻大黑粗”到“短小轻薄”的蜕变。2012年来,全市累计淘汰落后产能规上工业企业260余家,产能2000多万吨。
全市积极创建“五好”园区,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重由35.3%提升至75.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27.5%,钢铁新材产值突破千亿级规模,拥有百亿级企业3家,钢铁销售实现从“论吨”“论卷”“论片”的新跨越。
2021年,市委、市政府将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作为娄底践行“三高四新”战略的具体行动,着力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名城,已集聚涟钢磁性材料、VAMA、浙湘新材、宏旺硅钢等一大批龙头及配套企业,近300万吨硅钢产能加速形成。先后获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资源型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转型升级示范区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优秀。娄底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娄底国家级高新区创建被列入科技部专家现场考察名单。
城乡“秀”出新面貌
这10年,娄底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39.23%提高到2021年的47.76%,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4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娄底稳步实施融城战略。沪昆高铁建成通车,“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桥头河通用机场动工建设,春田机场、呼南高铁益娄段、涟水复航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娄底大道基本建成通车,娄涟双冷新城镇带加速融合。娄星南路、吉星路、甘桂路等断头路打通,市第一、第二污水厂完成扩建(提标)改造,市第三自来水厂建成运营,完成市本级黑臭水体整治7处。涟水、孙水“两河四岸”建成城市靓丽“彩带”。
2018年来娄底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5个49667户,近5年开工棚户区改造60432套,竣工率达93.24%。管道天然气即将实现“县县通”。城乡环境持续改善,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48万户,建成乡镇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57个,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比例达56%。成功创建4A级景区7家、全国特色小城镇2个、省级特色产业小镇4个。分别建成省、市级同心美丽乡村10个、29个。
生态“绘”出新画卷
10年来,娄底市始终牢记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多措并举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以法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2018年娄底首部地方性法规《娄底市孙水河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相继出台资江保护、仙女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全面打好锡矿山、涟钢周边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锡矿山独立工矿区获国家延续3年政策支持,涟源市采煤沉陷区纳入国家试点范围。
全市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资江水域禁捕退捕,深入落实“河长制”,部署推进“林长制”“田长制”。全市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河长制”工作获评全国先进,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0.9%左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2%。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警示片、省生态环境保护警示片披露的138个问题已完成整改91个,销号88个。落实“双碳”战略,研究制定了娄底市“1+N+X”碳达峰方案体系,有序推进碳达峰方案编制。
此外,全市还大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严格“两高”项目管理,单位GDP能耗由1.701下降至0.9014吨标准煤/万元,娄底生态治理光伏项目列入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名单,涟源凤凰寺、新化古台山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蓄能“迸”出新活力
10年来,娄底市始终牢牢把握“一带一部”战略定位,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助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娄底市部署落实1300多项重点改革任务,打造了一批坚决落实中央、省委重大改革部署的改革“样板屋”。“互联网+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油溪桥村“两山转化”“查防保”基层社会治理探索等多项改革成果获得国省表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驻娄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等改革全面完成。
娄底市加速融入强省会战略,“打造长韶娄经济走廊”“建设长株潭都市圈拓展区、辐射区、先进制造业配套区、现代物流服务区”被写入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娄底海关开关运行,娄底万宝公用型保税仓挂牌运营,设立娄底市政府驻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务联络处和高桥·娄底馆,“湘博会”被授牌湖南省AAA级品牌展会。缔结国际友好城市5个。
与此同时,娄底还深入实施“娄商返娄”行动,首创设立“10·9”娄商日,连续举办四届娄商大会,累计签约娄商返娄项目202个,总投资880.64亿元。引进“三类500强”企业59家,获批外贸综合服务中心4家,外贸实绩企业达197家,内联引资、直接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8.5%、24.0%、6.8%。
责任编辑:梁雄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