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召开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
(7月18日,娄底市召开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
(娄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道阳主持)
(娄底市防指副指挥长、市防汛办主任、市应急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志成致发布词)
娄底新闻网讯(记者 潘琳)7月18日,娄底市召开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市宣传部副部长刘道阳主持发布会,市防指副指挥长、市防汛办主任、市应急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志成致发布词。湖南日报、红网、娄底日报、娄底电视台、娄底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参加发布会。
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市持续阴雨寡照,共防范应对14轮强降雨过程。市应急管理局自今年1月挂牌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防灾减灾新理念,把防汛抗旱摆在重要位置早谋划、早行动、早落实,在机构调整、人员融合尚未完全到位,职能和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边改革、边组建、边应急,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强化责任担当,细化防御措施,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防汛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实现了洪涝灾害零伤亡,不垮一堤一库一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的工作目标。
新闻发布会上,肖志成将前段防汛抗灾情况进行了通报,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他说,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特别是省委书记杜家毫对当前防汛抗灾提出的六点要求和省长许达哲在全省抗洪救灾调度会议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忠诚履职,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硬,始终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首位,突出水库防守、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河流洪水防范、城镇防涝、防旱抗旱等重点,紧盯7月下旬至8月上旬等特殊时段,枕戈待旦、严阵以待。坚持防抗救相结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值守监测和会商研判,及时预报预警,狠抓巡查、防守和转移责任落实,提前谋划抗旱准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第一时间处置突发灾险情,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坚决打赢防汛抗旱这场攻坚战,用忠诚和实干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确保娄底江河安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新闻发布会上,市水利局、市气象局、市水文局、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就防汛工作情况分别答记者问。
(娄底市水利局副局长刘诗育)
记者问:请问今年我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接下来重心是防汛还是抗旱呢?
刘诗育答:水利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市防指统一指挥下,立足于“防”,成功应对入汛以来的14轮强降雨过程,无人员因洪涝灾害死亡,未垮一堤一库一坝,未出现重大山洪灾害和水工程灾险情。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一是层层压实责任。山洪灾害防御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756座水库、1681处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各类堤防逐库、逐点、逐段落实行政、技术、看护三个责任人。
二是强化会商调度。共组织会商调度18次,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充分发挥水库拦洪错峰削峰作用,共调度700余座水库提前降低或控制水位,调控洪水5.8亿立方米,拦蓄洪水2.6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
三是突出建管并重。严格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2018—2019年度投入资金11亿元,围绕“小水源、微田园”水利生态目标,全面推进城市防洪、中小河流治理、河湖连通、山坪塘清淤、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建设。市县两级强监管,组织31批次检查抽查,排查整改水工程度汛安全隐患问题297处,在主要河段和重点水工程布设视频监测站点106处,实时掌握水工程运行情况。
四是强化应急支撑。组建完成水工程应急抢险技术支撑队伍,市级专家共5组36人,县乡两级专家队伍近800人。修订各类水工程方案预案800余件,开展各类宣传培训演练共83次3300余人。完善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结合“村村响”工程,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的防汛抗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下阶段,我们在严防局部山洪灾害和台风影响的同时,逐步将重心转向抗旱工作,加强隐患问题排查整改,加大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力度,优化水工程调度管理,做好蓄水保水工作,争取抗旱工作主动。
(娄底市水文局副局长周升健)
记者问:请您分析一下当前我市的雨情、水情及未来形势预判?
周升健答: 一是水情回顾。今年以来,我市洪水频发,境内资江、涟水、孙水、侧水“一江三水”干支流发生了5至10次明显的洪水,最大洪峰主要出现在7月9至10日,具有峰高量大超警历时长等特点。自3月以来,资水干流共发生10次明显的洪水,其中以7月10日洪峰最大,本次洪水,冷水江水文站洪峰水位177.49米,超警戒水位3.99米,超警历时55小时、新化水文站洪峰水位171.34米,超警戒水位3.34米,超警历时52小时,从实测历史水文资料分析,本次洪峰仅次于1996年、2017年洪水,排在实测系列的第三位;涟水干流及支流孙水、侧水发生5至7次明显洪水,最大洪峰超过警戒水位1至2米,双峰水文站超警历时达22小时。可以看出,我市今年“一江三水”的汛情都很严重,但资水流域的汛情总体上要略重于涟水流域。目前,境内各河流水位平稳,水势退,均在警戒水位以下运行。
二是雨水情预测。预计今年我市后汛期雨水情复杂多变,降水总量偏多历年同期均值1至3成,要特别警惕分散性暴雨过程的发生,而且,在8月份,境内资水、涟水干流仍可能形成较明显的洪水过程,请相关部门加强关注和防范;同时,当前将发生一段时间的晴热高温天气,请加强蓄水保水工作,警惕插花性干旱的发生。我局将密切关注未来雨水情发展趋势,加强会商,及时发布水情预测预警预报信息。
(娄底市气象局副局长谢友文)
记者问:娄底的汛期气候背景是什么样的?针对我市前期雨情及下一阶段气候趋势,能否给公众一些提醒建议?
谢友文答:汛期是指每年3月20日至9月30日。我市汛期平均降水量为958.2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1378毫米)的70%。汛期降水年际变化差异大,最大值为1994年的1489.9毫米,最小值为1960年的570.2毫米。在空间分布上呈西多(新化1010.4毫米)东少(双峰908.3毫米)。从时间分布特征看,前汛期(4-6月)降雨量(624.7毫米)明显多于后汛期(7-9月)降雨量(333.5毫米)。
今年以来,我市雨情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累积雨量大,新化总降水突破历史极值。截止7月16日,全市降水量1228.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3%;汛期以来降水量996.9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2%,其中新化1216.3毫米,偏多70%,居历史同期第一位。二是暴雨频繁,雨量大,雨强大。全市先后出现了14次强降水过程,其中国家气象站上出现了5个暴雨日(历年3.8个),2个大暴雨日(历年0.3个),日最大降水量为128.9毫米,出现在2019年6月22日的新化站。三是暴雨过程重叠度高。强降水过程多发生在新化西面和北面、冷水江、涟源南部等地,暴雨、大暴雨区高度重叠,尤其是7月的两次强降水过程,先后造成多地出现气象洪涝。
据气候预测分析,7月中旬开始全市的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后期开始有阶段性的晴热高温天气,有阶段性气象干旱发生。此外,受副高南北摆动及台风外围云系影响,降雨仍有突发性和局地性的特点。在此,提醒广大市民:一是在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后一阶段天气气候形势仍然复杂多变,突发性暴雨、雷电、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较大, 公众要关注市气象台发布的各种预警信号。二是部分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旱情,需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及蓄水保水工作。气象部门也会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熊勇)
记者问:今年汛期以来我市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和你们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
熊勇答:一、今年我市地质灾害情况简要分析
截至今年7月15日止全市总共发生地质灾害302起,其中滑坡为278起,崩塌16起,泥石流2起,地面塌陷6起,经济损失总计为2502.4万元,滑坡为今年的主要灾种,占今年已发生总数的92%。与去年相比,去年同期地质灾害总数为43处,去年同期经济损失为934.7万元,相比较截至目前为止今年地质灾害总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2%,经济损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8%。甚至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地质灾害总数123起,超过了去年全年的经济损失总数1768.7万元。今年全市成功避险12起,避险人数为91人,紧急转移1646人,全市在册地灾隐患点没有发生因灾导致的人员伤亡,避免了地质灾害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我市今年地质灾害如此之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条件。我市地处湘中腹地,属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带,有的地方山高坡陡,有的地方岩溶发育,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极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根据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统计,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814处,其中大型35处,中型335处,小型1444处,而且每年还有很多新的增量,因此我市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
2、不规范的人类工程活动繁多。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工程建设不断增多。到处可见的矿山和项目工地、农村随处可见的切坡建房、乡村公路建设等等,大部份都存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不够甚至根本没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情况。
3、长时间持续性降雨的影响。我市今年汛期比往年来得早,在三月份就已经入汛。进入汛期以来,全市经历了多轮强降雨,而且降雨长时间持续不断。尤其是六月、七月强降雨区重叠范围大,造成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多过于饱和,形成大量的地质灾害。据统计我市仅这二个月就发生地质灾害206起,占目前为止地灾总数的68%,其中7月1日至7月15日这段强降雨期间总共发生地质灾害95处,其中滑坡为90起,地面塌陷3处,泥石流1处,崩塌1处,直接经济损失为959万元。
二、我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湘政发〔2018〕12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娄底市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发布。2月22日,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工作,落实防灾责任,督促指导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下发了《关于成立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娄自然资发〔2019〕31号)和制定了《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患排查检查工作方案》,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均由局主要领导担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二是认真组织隐患排查、巡查。新年上班伊始,省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地质灾害排查工作的通知》(湘地灾防办〔2019〕1号),我局收到文件后立即转发至县市区局,并按要求制定了《娄底市2019年度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检查工作方案》,全面部署安排全市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并组织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对监测台帐、防灾机构组建、防灾明白卡发放、重点隐患点应急预案等工作逐一落实,并按规范要求建立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台帐,复核省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进入汛期,及时启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警机制,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5月上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乌兰副书记和市委李荐国书记针对当前的汛期批示和省防指办文件精神,我局下发《关于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娄自然资发〔2019〕36号),5月下旬,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及陈文浩副省长讲话精神,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娄地灾防办〔2019〕年1号),6月初,为落实杨懿文市长进一步加强利民煤矿及周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指示精神,我局下发了《关于迅速开展利民煤矿及周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娄自然资发〔2019〕50号),多次部署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工作,局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参加隐患排查巡查,并对冷水江市、新化县、涟源市、娄星区等地采取四两直方式开展督查、检查工作。强降雨期间,局主要领导(书记、局长)多次亲临现场检查调度值班值守情况,督促各县市区局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我局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及天气情况,认真分析研制形势,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做到暴雨下到哪,预警信息就发到哪,为临灾避险提供依据,全市所有重大地灾信息的发送都由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归口发送,避免出现迟报、误报、漏报的情况。
三是强化群测群防管理。入汛以来,特别是强降雨期间,全市基层群测群防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对规模大、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专人盯守,建立了市县乡村群测群防网络,坚持汛期值班值守,在雨情较大时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调度,重要隐患点值班值守工作,发现险情,要求及时撤离受威胁的群众。
四是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主汛期期间,一律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已共计转发发送各类预警预报、领导批示指示信息信息400余条。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为抢险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险情动态巡查排查制度,各县市区局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定期进行巡回检查,并将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向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反馈,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盯点值守,一旦出现险情,立即做好撤离人员工作;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两卡”发放制度,按照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的要求,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及时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威胁到的村庄,及时向群众发放了《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
五是加强地质害应急督查。在7月10日至19日的预测强降雨期间,12日我局下发了《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督查工作的通》,全局共派出6个地质灾害应急督查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和418队、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技术人员为组员,对5个县市区及经开区分局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查,宣讲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重点督查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的压实情况。期间共督查了10余个乡镇,现场察看20余处地质灾隐患点,对针对性的督查了近期排查、巡查发现的没有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六是加强应急技术支撑管理。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市、县、区与地勘单位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较好地解决了地质灾害防治缺机构、缺技术、缺人员、缺装备等问题,在地灾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是积极开展宣教活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6.5环境日”等进行了专门的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并在《娄底日报》、《娄底公共频道》等主
八是申报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向省自然厅积极申报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项目,今年拟省向自源厅申报15个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
三、下一步地质害防治工作措施
一是要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全市自然资源系统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当前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任务,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好抓实。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汇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议程。各级自然资源部门领导班子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调度全局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带头值班值守,带头巡查督查,带头宣传疏导,带头组织临灾避险。所有地质灾害防治战线的同志,要24小时在岗待命,非特殊原因,一般不得请假,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警惕。
二是要全面系统排查巡查。各级要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预备队,根据各地雨情灾情,提前介入,主动下沉,指导各地切实加强灾害风险排查工作。对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地要组织力量严防死守,盯紧盯牢,不间断地开展巡查排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规避灾害。对未纳入地质灾害隐患,但成灾风险大的重点区域,比如,房前屋后、施工基坑、临山临坡、沟谷作业场地、山体切坡工矿区、矿山尾砂库、中小学校、旅游景区等,要会同相关部门,动员基层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全面开展排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三是要切实强化监测预警。各级监测人员必须全员在岗,搞好值班值守,要时刻保持联络畅通,确保随叫随到,呼之即来,来之能战。对于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一落实监测预警措施。要加强与气象、应急等部门的联合会商,及时掌握雨情变化、灾害风险。要强化灾情分析,提高预警精度和预报时效,努力为应急处险赢得宝贵时间。各地要丰富预警方式,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多种方式,扩大发布范围,接到省厅发布的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传达到点到人,继续做到暴雨下到哪里,险情灾情出现在哪里,预警信息就提前发到哪里。
四是要果断开展转移避险。大量地质灾害防治案例表明,地质灾害防治手段中最管用、最有效的就是转移避险。各地要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至高位置,充分做好防灾减灾救灾的各项准备。一旦出现险情灾情,或者持续强降雨,必须及时果断撤离所有受威胁人员。在红色预警区域,要对矿山、在建工程工地、易发地灾交通沿线、山地丘陵景区等重点区域,临时采取停工、停业等果断措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尽管大、中、小学校已经放暑假,但仍然不能放松警惕,要继续加强排查,严防小概率事件发生。要配合应急部门,切实加强应急处险,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防止出现二次和次生灾害,坚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要坚持科学施救,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救援人员生命安全。
五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群众防灾、减灾、避灾意识薄弱。自然资源部门必须把加强宣传教育作为下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对所有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一发放明白卡,说明灾害风险,告知避险路线。对存在切坡建房、切坡修路、邻沟临坡、依山就水等现象的区域,要结合巡查排查工作,挨家挨户上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利用地质灾害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识灾、避灾、救灾能力。基层国土资源所尤其要加强对农民建房的审查把关,引导群众切实避开地质灾害隐患风险,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财产损失。在强降雨期间,要积极规劝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自觉避开高坎边坡,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