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新闻 湖南新闻

瞭望丨一粒米、一块肉的“湘味”

2021-07-13 17:29 《瞭望》 周勉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周勉

◇湖南省保持着国内杂交水稻育种的龙头地位

◇通过5年时间,实现瘦肉型猪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95%以上

◇到2025年,建成5条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生产体系,年出栏瘦肉型猪1500万头以上

“猪粮安天下”。大米和猪肉,是大多数中国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湖南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省份和人均生猪调出最多省份:近年来,年调出商品粮80亿斤至100亿斤,年外销生猪3200多万头。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作为种业强省的湖南,始终将种业创新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种业做好一粒米、一块肉的国计民生“大文章”。

 从“杂交稻”到“海水稻”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是湖南水稻种业绕不开的巨擘。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他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提高了20%左右。但袁隆平并不满足,1995年又取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再次将杂交水稻的单产提高了5%~10%。从2000年到2014年,超级杂交稻攻关实现了亩产从700公斤到1000公斤的“四连跳”。2018年,在云南个旧示范基地,袁隆平带领团队创造了亩产1152公斤的世界水稻亩产纪录。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与世长辞,停下了他追逐“禾下乘凉梦”的脚步。但经过数十年发展和人才建设,湖南在“后袁隆平时代”保证水稻种业方面的领先实力已经形成。

今年6月8日,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举办的中非稻米价值链研讨会在浙江举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彭既明受邀做《水稻生产新技术》的报告,第三代杂交水稻和海水稻是他向世界推荐的“湖南贡献”。

2020年11月,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加上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杂交水稻双季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一次刷新纪录。

海水稻方面,2020年,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领衔培育的耐盐先锋品种“超优千号”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的15亩示范片测产,平均亩产达到508.4公斤。同一品种在江苏南通如东县栟茶方凌垦区测产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更是创下海水稻高产新纪录。

“海水稻及其产业链体系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我们将在中东和非洲分别建立盐碱地稻作改良国际研究推广中心。”彭既明说。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目前,湖南形成了以袁定阳、柏连阳、邓启云、孙蒙祥等带头人为主,一大批70后、80后为中坚力量的团队,保持着国内杂交水稻育种的龙头地位。

 从“洋猪肉”到“土猪肉”

我国是世界猪肉消费最大国,但目前国内市场的生猪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国外的“洋品种”。种业“卡脖子”现象在生猪养殖产业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