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立于上,教弘于下。”2025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普法工作正式迈入“有法可依”的全新阶段。正值“宪法宣传周”来临之际,这部新法必将激活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一池春水”,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建章立制、刚性约束,把“软任务”做成“硬指标”
徒法不足以自行。普法若只停留在文件里、会议上,终究是空中楼阁。法治宣传教育法的实施,关键在于让法律条文从机关大院走进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要将“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不能只靠层层考核的压力传导,更要靠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这意味着,普法责任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窗口办事时的每一次答疑,是网格巡查时的每一句提醒。只有把刚性约束化为基层一线实实在在的行动自觉,让普法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方能真正打通法治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抓住节点、聚焦宪法,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宪法乃九鼎重器,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宪法宣传周期间,我们不仅要重温条文,更要践行“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要求。普法绝非司法行政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在普法宣传中,应打破部门壁垒,致力将宣传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及法律服务的全链条。每一次公正的判决、每一次规范的执法,都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普法公开课。要让宪法精神走出抽象的文本,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全社会营造出尊崇宪法、维护宪法的浓厚氛围。
创新形式、精准滴灌,从“入眼耳”转向“入脑心”
“酒香也怕巷子深”,法治宣传贵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新法实施后,普法理念必须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不断转变。要摒弃照本宣科的陈旧套路,善用新媒体新技术,用网言网语讲好法治故事,用身边案例阐释法理人情。坚持需求导向,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宣传什么;群众哪里有困惑,我们就在哪里解疑释惑。唯有让法治元素融入百姓的柴米油盐,让法治宣传沾满“泥土味”和“烟火气”,才能真正让法治信仰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工程,而法治宣传教育则是其先导性、基础性环节。《法治宣传教育法》的施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让我们乘新法之东风,以“宪法宣传周”为号角,久久为功,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刘泉欣)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谭洲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