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全国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现场会在江苏无锡召开,娄底市推行城管“三进” 打造城市管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娄底样本”经验在会上做交流发言,为各地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了“娄底思路”。
近年来,娄底以城管“进路段、进门店、进小区”的“三进”工作实践,着力破解“人力不足、财力有限、协同不畅”的现实困境,以制度构建长效之“度”,以宽度彰显治理之“量”,以温度凝聚民心之“衡”,推动城市管理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治理” 转型,交出了一份兼具治理智慧与民生温度的答卷。

(图为参会代表实地观摩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九里社区 肖治华 摄)
以制度促长效:用“体系管理”实现“常态治理”
城市管理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绝非“运动”式的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效制度的保障。
娄底着力构建“1+3+5+N”网格化管理体系,将中心城区划分为63个“三进”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城管正科级干部任网格长,区城管局班子成员、街道办事处班子成员、社区书记3人组成协调小组,城管执法、园林、环卫等5名网格员作为专业力量,相关部门、党员、志愿者等“N”方力量协同参与。管理体系让708名党员、1600余名干部职工悉数下沉。既通过城管干部与街道社区负责人交叉任职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协同联动,又以临时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建引领。
今年以来,娄底“三进”网格体系协同解决跨部门问题1100余个,处理群众事项1.2万余件,现场办结率超95%。数据背后,是治理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的质变,通过制度的力量,把“有限人力”转化为“高效合力”,让城市管理机制长效运转。
以宽度显成效:用“全域覆盖”实现“全面提升”
城市管理点多面广,唯有全域推进、多维度发力,才能让治理成效惠及每个角落、每位市民。
娄底城管“三进”工作的“宽度”体现在三个维度。空间上,85条主街主道与600余条背街小巷同步推进“五化”行动,不让任何角落成为治理盲区;领域上,从路段的精细管理到门店的“门前三包”,再到小区的多元共治,实现治理场景全覆盖;方法上,线下建设7座“全民管城服务驿站”,线上打造智慧平台,推出“三张便民地图”,形成立体化治理网络,以治理的广泛性实现提升的全面性。
通过“积分变福利、星级成招牌”,累计推选星级门店145家,带动商户自觉参与争相成为文明示范点、诚信经营点。在小区推广“微建设、微服务、微管理”协同治理,小区自治组织组建率达68%。让治理宽度从政府延伸至社会,实现了从“城管独奏”到“全民合唱”的转变。中心城区垃圾分类从三档晋升至二档,市民投诉量下降13.5%,城管执法案件数下降29%……一组组数据的变化,充分展示了娄底在城市管理广度的拓展正持续转化为城市品质的提升。
以温度聚人心:用“暖心服务”实现“人民满意”
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人”,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尺,市民的向心力是城市管理的“压仓石”。
城市管理需要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娄底在城管“三进”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温度聚人心。“721”工作法(7分服务、2分管理、1分执法)、21项轻微免罚清单彰显柔性执法的温情。“娄底城管喊您来摆摊”因地制宜规范设置“便民微市场”,2624个潮汐摊位托起民生烟火,让城市管理有温度。20条礼遇政策,让“实干者得激励、贡献者受尊重”,和风吹得百花开,群众参与率从18.3%跃升至40%。
在娄底,城管人员不仅是执法者,更是服务者与守护者。“全民管城服务驿站”可现场办结90%城管审批业务,让群众能够在“店门口审批、家门口办事”,这些暖心政务的背后,是“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是“为城市管人民”到“为人民管城市”的理念升华。城市管理志愿者达20余万人,开展志愿活动100余万人次,市民从“站着看”变为“跟着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治理效能的提升,更是人心的凝聚。

(图为参会代表实地观摩无锡市滨湖区蠡园街道社区 肖治华 摄)
娄底以制度奠定治理的尺度,以宽度拓展治理的维度,以温度校准治理的向度,真正实现“治理为民、治理靠民、治理惠民”。在这套独特的“度量衡”中,我们看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理念的生动诠释,也为城市的治理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娄底样本”。(廖永华)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邓美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