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娄底新闻 > 梅山时评

从“送下去”到“种下去”——让“三下乡”既开花又结果

2025-10-17 11:09 娄底新闻网 廖永华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10月16日,2025年娄底市文化、科技和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双峰县杏子铺镇龙返村启幕。活动通过多元文化形式,从启动仪式上的庄严颁奖,到走村入户的精准服务,这场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从“送下去”到“种下去”的生动实践。当“走心”成为服务底色、“入心”化作思想养分、“求新”注入发展动能、“求实”筑牢基层根基,“三下乡”便从“输血”变为“造血”,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开花结果。

“走心”——从“到此一游”到“驻心扎根”。

“三下乡”的温度,藏在“面对面”的细节里。活动现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小佳带队走访农户的场景格外暖心,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服务团队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娄底市供销合作联社能拿下2024年全省“三下乡”优秀项目,靠的是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执着坚守,不只是简单的送农资、送设备,而是帮农户算“成本账”“收益账”、手把手教老乡把“科技农具”用起来。“走心”不是简单的嘘寒问暖,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到点子上。在双峰的此次活动中,一支由文化、卫生和农业技术相关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上门服务,让帮扶从“泛泛而谈”变成“精准滴灌”,便是“走心”服务的生动写照。

“入心”——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共鸣”。

只要让文化“活”起来,就能让思想“入”人心。文艺惠民演出,红色故事、移风易俗、防溺水、道路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等走村入户宣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喜欢看的戏,把道理讲到心坎里,没有文件宣读的生硬,只有“乡土话”里的真诚;书画、剪纸艺术家,把作品与群众日常用品结合起来,让艺术服务于生活……这样的“双向互动”,让思想养分自然流进心里。当娄底市文化传承中心用地方戏曲联唱串联经典选段,勾起村民记忆共鸣,小品《快乐乡村》以接地气的剧情,演绎乡村生活新变化,让时代精神与乡土记忆交织,文明新风与传统习俗对话,“入心”便水到渠成。

“求新”——从“老传统”到“新引擎”。 

文化服务需要创新表达,双峰此次的文艺惠民演出融入本土传统元素,结合乡村振兴主题、非遗传承,让文化盛宴更具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让表演“既叫座、又叫好”,有效激发了乡村的文化活力,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科技赋能同样让“三下乡”带来新活力。双峰此次活动,集结了一批优秀主播下乡直播助农,将农产品搬上“云端”,让农民在镜头前学会新技能、开拓新市场,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让科技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看得见、用得上的“好帮手”。既满足了群众对实用技术的渴求,又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

“求实”——从“一阵风”到“四季青”。

“三下乡”关键在“求实”。娄底市供销合作联社的“三维服务模式”给出了答案,8000亩优质稻示范基地不是单纯的“试验田”,而是技术标准与经营模式的“输出源”。这样的“求实”案例,在娄底还有很多:中国电信娄底分公司在涟源熊家村建的“智慧乡村”系统,不仅有监控防盗,还能线上缴水电费、查农技知识,村民说“比城里还方便”。“求实”还藏在机制创新里。娄底“鸿雁归娄”计划吸引1200多名大学生回乡参与“三下乡”,把新知识带回来;新化“琅塘星”积分制让村民参与文明建设能换农资、换服务,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这些机制像“根”一样,让“三下乡”的成果扎在乡村,长成“四季常青”的大树。

“三下乡”早已不是“送点东西、办场活动”的简单事。当“走心”的脚步丈量民情,“入心”的服务温暖民心,“求新”的举措激活一池春水,“求实”的机制夯实发展之基,“送下去”的服务就会变成“种下去”的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廖永华)

一审:谭洲伟

二审:王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