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新娄底APP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八十多年前艾青的诗句,如今又有了新的感受。10月11日晚,娄底以0比0的比分战平岳阳,守住了“钢铁长城”。这次“湘超”,我们在连败两场后,又以连胜两场的战绩捍卫了这座城市的尊严。娄底队能走多远?娄岳之战备受瞩目。当“硬钢到底”“娄底加油”的呐喊声穿透球场夜空,有人声嘶力竭,有人泪流满面。这座鲜少举办大型文旅活动的城市,正借着“湘超”的东风,完成一场深刻的精神文化蜕变。娄底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挚爱,仿佛一夜之间被重新唤醒。
“湘超”比赛,让娄底市民的“集体认同感”从隐性走向显性。过去,娄底的城市文化符号多散落在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中,缺乏一个能让市民实时参与、集体共鸣的载体。而“湘超”赛场恰如一个“精神聚光灯”,将分散的个体情感汇聚成磅礴的城市力量。球队成员日夜训练,负重前行,始终坚守赛场、冲锋在前,用信仰和坚持诠释着对足球的热爱;娄底球迷无论是炎热中震耳欲聋的助威声浪,抑或是失利时心痛遗憾的伤心泪水,始终以满腔热情与坚定支持,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喊到哑嗓也要“硬刚到底”。这场足球赛带来的,不仅是城市生活的新鲜感,更是市民精神世界的丰盈、思想认知的升级,以及城市文化凝聚力的跨越式提升。
当岳阳队大巴在娄底交警铁骑和市民自发组织的坦克车队的迎接和护送下,声势浩大地穿过城市中央;当球员在绿茵场上奋力奔跑,看台上的市民不分年龄、职业,为每一次抢断欢呼,为每一次射门揪心,这种“同频共振”的集体体验,让市民是这座城市主人翁身份的认同感变得具体而鲜活。不少市民感慨:“原以为已经心如止水,没想到我们藏起来的热血,这一次有了喷薄而出的机会。以前觉得家乡没什么能让大家凑到一起的热闹,现在每场比赛都像过年,身边陌生人因为支持同一支球队,转眼就能变成‘战友’。”这种从“个体”到“群体”的思想转变,正是城市凝聚力觉醒的生动注脚。
“湘超”热潮,为娄底人的精神生活打开了“新窗口”。在“湘超”赛事落地前,娄底市民的文化休闲选择相对有限,精神需求的满足多依赖于传统方式。而足球比赛带来的,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沉浸式体验”——赛前的期待、赛中的投入、赛后的讨论,构成了完整的精神消费链条。许多市民表示,原本“宅家刷手机”的周末,变成了“带着家人去看球”的亲子时光、“约上朋友去助威”的社交时刻;甚至有市民自发组建球迷协会,研究战术、制作应援道具,将观赛变成了充满创造力的文化活动。这种精神生活的“升级”,本质上是市民从“被动接受文化”到“主动参与文化”的思想跨越,让精神世界从“平淡填充”走向“丰富满足”。
更值得关注的是,“湘超”赛事正成为娄底文旅发展的“催化剂”,推动着城市文化形象的重塑。以往提及娄底文旅,人们多想到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等自然景观,而“湘超”比赛让娄底多了一张“活力体育名片”。赛事期间,许多周边县市的球迷专程来娄观赛,顺带打卡当地景点、品尝特色美食,带动了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的消费;本地商家也借势推出“足球主题套餐”“观赛周边”,让足球文化融入城市生活场景。这种“体育+文旅”的联动效应,不仅丰富了娄底的文化业态,更让市民对家乡的发展潜力有了新认知——原来一场足球赛,能让城市的魅力从“静态风景”变成“动态活力”。这种思想上的深化,将为娄底未来的文旅创新注入持久动力。
“湘超”足球赛在娄底的火热,远不止是一场体育赛事的成功,更是一次城市精神的“唤醒”。它让市民在呐喊与欢呼中找到了精神共鸣,在参与和创造中丰富了精神世界,更在文化与产业的联动中看到了家乡的新可能。当周末为家乡球队加油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当城市凝聚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娄底的这场“足球蜕变”,必将为城市文化发展写下更生动的篇章。(阳刚)
一审:谭洲伟
二审:王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