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娄底新闻 > 梅山时评

【芙蓉国评论】《村宴》:传承与发展的盛宴

2025-02-19 15:29 娄底新闻网 廖永华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图片2

(忙碌的“村宴”现场)

2月14日,人文纪录片《我家在娄底》第三季第五集《村宴》播出。影片以“色香味”俱全的镜头语言,从双峰县花门镇的传统寿宴,到新化奉嘎山的夜龙宴,再到冷水江花桥村的全牛席,呈现了娄底村宴的“诱人”味道。“村宴”既是乡土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村社会传承与发展的缩影。一席席村宴,交织着乡情的温度、技艺的匠心、产业的活力,承载着人们对传统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宴”是乡情传承与发展的盛宴

“村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人情。镜头将村落的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传递出的温暖与情感,展现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追寻与认同。“村宴”强化了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让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共鸣,促进了村落集体记忆的传承和发展,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回了那份深藏心底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图片3

(新化奉嘎山的夜龙宴)

“村宴”的本质,是乡土社会以食物为媒介的情感共振。双峰县花门镇寿宴中的膀头肉与“五层楼”,不仅是菜肴的呈现,更是一份被珍视的人情往来。用最实在的“硬菜”、最隆重的仪式,将朴素的热情转化为具象的味觉体验。乡土情感表达的内核其实是对团聚的渴望、对自然的敬畏、对宾客的敬重。村宴的乡情纽带,在奉嘎山的夜龙宴中更显浓烈。当篝火燃起,长桌如龙,当村民拉起游客共舞时,水酒润红的脸颊与星空下的篝火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消融,“村宴”被赋予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内涵。

图片4

(令人垂涎的夜龙宴菜肴)

“村宴”是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盛宴

“村宴”的存续,离不开一代代村厨对技艺的坚守与革新。尹仰能从煤矿工人转型为村厨,与三代为厨的赵放军组建团队,二十余人承接数百桌宴席。既延续了“师徒相授”的传统模式,又引入了现代餐饮管理的协作模式。县城年轻厨师专程前来学习花门传统菜肴时,白菜叶包肉等看似朴拙的乡土菜,却在味觉碰撞中激发出跨越代际的文化认同。这种“老匠人”与“新学徒”的对话,正是技艺传承的生动场景。

花门寿宴中“五层楼”菜品,以层层叠垒的食材象征生活的丰盈与步步高升的愿景,其实也暗含了乡村社会对技艺与心意的双重推崇。技艺的传承也体现在创造性转化上,冷水江花桥村的全牛宴便是典型。从宋元时期屠牛集市的粗犷分割,到如今“从牛头吃到牛尾”的精细化烹饪。村厨们深谙“守正”与“创新”的发展之道。花桥牛席在市场竞争中既未迷失于工业化快餐的诱惑,也未固守成规失去市场,而是以独特的“在地性”成为美食地理标签。

图片5

(花桥全牛宴创新菜品“牛气冲天”)

“村宴”是产业传承与发展的盛宴

奉嘎山的夜龙宴从家族聚会转型为文旅IP,正是乡村产业传承与发展的生动注脚。将山野食材与民俗表演打包成体验产品,让游客为“篝火人间”的意境买单,这背后是乡土文化从“自给自足”到“可消费化”的升级。这种“文化变现”并非简单的商业嫁接,而是吸纳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的时代养分,通过场景再造,让传统宴饮成为连接城乡情感的消费载体。

从1998年首家牛席馆开业到花桥“牛席一条街”,花桥村之所以能打造成美食地理标签,就在于精准对接市场消费需求,形成乡村产业新形态。村里通过成立牛席餐饮协会,汇集街区餐饮门店骨干厨师力量,推进新菜品研制与开发,不断探索“牛味”新境界,牵牢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以更多适合消费者味蕾的创新菜品,“一桌一桌”把“村宴”发展成为“牛势产业”。

“村宴”烟火气,最暖“凡人心”。“村宴”不仅是美食的分享,更是乡村文化与现实生活的交融。既是记忆深处“妈妈味道”的灶台,也是开放发展的创新平台。这场传承与发展的盛宴,正通过新旧元素的交织与重构,让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尤其多“滋”多彩。(廖永华)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梁陈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