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娄底新闻 > 梅山时评

【芙蓉国评论】《守忆》:守护地域文化的根与魂

2025-02-19 15:26 娄底新闻网 刘岩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2月12日,期盼已久的《我家在娄底》第三季第四集《守忆》终于与观众见面了。节目讲述了张良龙、罗顶吾、李新良等人执着守护传统技艺的故事,并向他们表达了真切的敬意。

技艺,承载的是一家人的生计,也承载着一方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学会了适应自然方法,也找到了愉悦身心的方式。这些方式方法,承载着一方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比如农耕技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娄底地区的农民就是使用节目中所展示的犁、耙、锄头、箩筐等生产工具来种粮、种菜,通过辛勤劳动换取一家的温饱。再如渔鼓,从明代开始,新化的民间艺人就行走在街头巷尾,在婚礼等场合,用歌声演唱人间的悲欢离合,既为观众营造热闹气氛,也为自己赚得生存的物资。这些技艺,不仅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艺术,更是传承地域文化的“实物”依托。

守忆,要循旧,更要创新。技艺与时俱进才能得以传承。循旧不易,因为有些技艺已经失传。如,节目所展示的宋代湘乡窑的制作工艺,在高级陶艺师李新良复原出制作工艺以前就已经失传。李新良只能通过遗址上的碎片来推断瓷器的造型,通过采集遗址上的泥土来推断原来的配方,通过反复的拉胚、烧制,才得以复原出精美绝伦的兔毫盏和窑变系列。创新不易,因为文化创新不等同于简单的标新立异。如,新化渔鼓的创新,既要保留传统曲调的独特韵味,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于是,新化渔鼓的第五代传承人罗顶吾不断拜访前辈艺人,在保留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将渔鼓与现代音乐、新化山歌等音乐完美融合,使渔鼓旋律变得更加丰富,在新时代放焕发出新的光彩。

守忆,任重而道远。现在是守护传统技艺最紧迫的时代,因为一些珍贵的传统技艺已濒临失传。现在也是守护传统技艺最好的时代,因为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在今年央视春晚的节目中,融入了60多项非遗元素。“春晚体验官”李子柒更是将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等多项技艺融入了春晚所穿的“战袍”的制作当中,释放出重视非遗、重视传统技艺的强烈信号。秉承匠心传承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方式,推动传统技艺“活”起来,应是当下“守艺”的正确打开方式。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娄底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守忆”人正用他们的匠心、恒心,为地域文化留住了根和魂。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传统技艺,如罗顶吾新收了两个徒弟,李新良通过网络吸引到了更多人关注陶艺这门技艺……(刘岩)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梁陈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