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里人的传承,有手艺人的坚守,有读书人的崛起,有练家子的铸魂,有水库人的发展,还有美食家的创新。2月18日以来,《我家在娄底》第二季融媒宣传推出系列作品,《家山》《巧手》《文脉》《功夫》《沃野》《乡味》,娓娓道来,以小见大,继续推荐家乡文化印记,阐述传承者的振兴“密码”,全面展现娄底人文新风尚。
深山里的坚守与传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高高耸立的家山”——苍茫野性的“蚩尤祖山”,资源滚滚的“百年矿山”,福泽后世的“天下药山”,耕读传家的“富厚双峰”……“有他们的传统,也有他们的传承。”“有他们的梦想,也有他们的守望。”在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川岩江畔茶人李胜是一个在外拼搏多年后的返乡者,他守护老茶树,还制作古法黄精,寻求心灵归宿。涟源龙山年过八旬的石书贤老人,总习惯坐在自家的门槛前,远眺岳坪峰顶的药王庙,祖传“石氏疱疹疗法”已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代表项目。一批批坚守“耕读传家”的读书人从双峰大山里走出,又投身家乡的乡村振兴热潮。
烟火里的师道与守艺。连璧书院、双峰书院、西团书院、资江书院,一座座文化人的精神家园文脉绵延,“穿透世俗的繁杂,在每代传承者的身上烙刻下时代深深的印记”。湘中剪纸技艺传承人李希特有了风格不一的传承人。梅山棕编技艺传承人吴方才成功研发生产“山棕”鞋、鞋垫等系列生活用品。冷水江沙塘湾长铺村砂罐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修浩、王善初师徒只为“煨炖出一口本味鲜香”。拓印、砚雕走在文旅融合的路上。梅山拳“王爷山的打”威名犹在,涟源湘剧《烧车御史》被专家评为“有追求、有情调、有特色、有傲骨”,蛇形山镇双乔木偶剧团秉承“手艺人最重要的不是手艺,而是守艺”。伏口水膀“讲究原汁原味”,奉家山系和大熊山系穇子粑蒸鸡探索“荤与素的极致搭配”,资氮嗦螺“在味道里触摸一段工业变迁史”,白溪豆腐、“香铺坳豆腐”无一不是“在齿间百转千回”。
振兴路上的铸魂与转型。资水、涟水、孙水、湄水、测水奔流不息。紫鹊界梯田依靠当地森林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独特的基岩裂隙孔隙水源,打造纯天然自流灌溉工程,水是魂,五色大米是精灵。车田江水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一直被铭记。千金灌区“长藤结瓜,六先六后”管水经验仍然被很多地方使用。柘溪水库移民积极开辟新家园,代代接力建设鱼米之乡。土生土长的锡矿山女孩曾羡玲成为锡矿山中心学校教师,喜欢把学生从教室带到矿场,为他们讲述工业历史的厚重和生态转型的意义。一个个镜头,彰显娄底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践行。原乡,家园,沃野,生生不息的“密码”在于因地制宜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产业兴旺,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振兴全链条模式。
网友评价“记忆里的味道,记忆里的风景”“从小就看人打拳,这样的推介很好”“接力棒给到了年轻人,‘老把式’都‘活’起来了”“我推荐燕宵水库,欢迎你们来‘打卡’”……这样的主题宣传,不仅帮助每个娄底人梳理、了解家乡文化,而且树立了勇于传承、与时俱进的人文新风。我们的同龄人在做什么,我们是不是家乡的传承者?带着思考与启迪,每一个人都投身于守护家园、建设家乡的时代潮流中。(罗江)
责任编辑:谭洲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