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将镜头对准了娄底市新化县油溪桥村。镜头下的油溪桥村,像是一幅幅风物美、人文美、文明美的绿水青山画卷,让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人、面朝大地背朝天的乡亲们,看见自己向往的生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时光回溯16年,油溪桥村还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干旱贫困村,连饮水、灌溉都十分困难。但油溪桥村村民们扬志气、聚人气、保朝气,不等不靠、团结一心、锚定目标,依靠坚强有力的村支两委班子、务实管用的治理模式和勤劳淳朴的民风民俗,把村庄建设成了全国无烟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走出了一条高质量乡村治理特色之路。
扬志气,不等不靠加油干。志气,是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体现在油溪桥村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日常生活之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勤耕不辍,一点一点地美化自己的家园、优化自己的生活。建工程,村里除技术活请人外,别的都自行想办法解决。优环境,村民们自发修游步道、种植树木、捡拾垃圾。抓产业,村民们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的种养殖产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做优休闲观光、四季水果、小籽花生、田鱼、甲鱼等“五大特色产业”,建成30余处产业基地,成为湖南省首个整村纳入国家3A景区的村庄。十年磨一剑。正是靠着这种不等不靠的闯劲,不怕苦、不服输的拼劲,油溪桥村才实现了蝶变,全村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聚人气,团结一心一起干。人心齐,泰山移。齐心,是对一个村庄的赞誉,也是一个村庄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油溪桥村能够战贫困、克难题、兴产业、强发展,与村庄超强的凝聚力密切相关。“积分制”是凝聚人心的有力抓手。起源于饮灌一体水利工程的“积分制”,注重发挥村民们的主观能动性,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修正,每一个环节都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最后自然也能得民心、能落地。十多年的坚持和创新,积分制已经完善至15章152条积分事项,涉及到村民行为习惯、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激励村民崇德向善、拼搏进取的规则。在积分制的激励下,村民们拧成一股绳,自觉做好自己的事,自觉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如孝老爱亲,友亲睦邻,自觉戒烟,自觉管好自己的院落,自觉为村里建设出工出力。在亲眼见证了“积分制”的神奇感召力和凝聚力后,主持人撒贝宁不禁感慨:“当一个制度能够让绝大多数人感受到未来生活的憧憬、梦想和希望的时候,好日子就来了。”
保朝气,锚定目标创新干。永葆朝气,是一个村庄紧跟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朝气,既体现在村民们热情洋溢的生活状态上,也体现在村民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气神上。面对缺钱少物的现实窘境,油溪桥村创造性地使用积分制,将村民们兴修水利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村里仅支出60万元便建成了预算300万元的自来水工程。针对村民打牌赌博、爱攀比等陈规陋习,集民智、顺民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设立加减积分“红黑榜”,将村庄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聚焦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油溪桥村巧妙根据现有政策,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村集体富起来。这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撒贝宁不禁感叹,“看到了一个村庄应该有的朝气和蓬勃。”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油溪桥村的成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更多的村庄可行动起来,为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油溪桥村的治理经验为范本,扬志气,聚人气,保朝气,不断绘就民生幸福画卷。(刘佑萍)
责任编辑:谭洲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