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郁的青山,澄碧的溪水,硕果累累的果树……走进娄底市新化县油溪桥村,随手一拍都是一幅漂亮的风景画。这些如柔风甘雨般的新村景致,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模范样本。
然而,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典型的石灰岩干旱死角村,植被很少,土地贫瘠,人均不足5分田。由过去“鸟不拉屎”的“癞子脑壳”穷山头蝶变为“湖南省5A级乡村旅游区”、“全国3A级景区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得益于全村人民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治理制度,砥砺奋进、久久为功,以绣花功夫,精心保护这一方生养他们的土壤。
以生态理念“精准起笔”,擦亮生态环境“底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老百姓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模式。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内涵已经衍变为“守望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油溪桥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面对村内资源缺乏、田土不足、劳力势弱的发展困境,他们没有像一些村庄一样,将石灰岩开采贩卖。通过反复踏勘和集体研究,油溪桥村支两委一致决定采取“封山育林、以‘绿’生金”的发展模式,引领广大村民共建共治、协力破局,努力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让村民们接受这一决定,村支两委成员把思想动员做进各家各户,引导村民跳出“地里刨食”的定势思维,凝心聚力打造绿水青山,以“绿”换金。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油溪桥村民们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荒山复绿利用率100%、生态林被覆盖率92.8%的可喜成效。
以制度保障“细腻运笔”,刻画绿色发展“轮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涵养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而制度就是让每个人都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有力保障。油溪桥村制定了相对科学和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如把“不砍一棵树”作为硬规矩写进了村规民约,明确要求村民每人每年义务植树100棵以上,村组干部每人每年义务植树500棵以上;如将村民在环境保护、绿化管护、美化建设、设施维护、废水净化等方面的日常表现,都细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列入“积分制”管理办法。在确保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油溪桥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油溪桥村种植了水蜜桃、世纪红柑橘、杨梅、柚子、猕猴桃、脆枣等错季经果林面积高达2800多亩,开发梅山峡谷、油溪河漂流等主要景区7处,打造了桃花园、荷花园、梅花园等多处微景点,成了全国知名的网红村,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村集体资产超过了1亿元,2022年旅游业直接创收1225万元,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以共治共享“完美落笔”,共绘绿水青山“画卷”。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油溪桥村科学构建了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将村民积分分数按比例折算成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参与分红,切实推动“村”与“民”共商、共建、共富,形成村民致富与村级发展“大河有水小河满”的生动景象。在村集体发展了之后,油溪桥村及时将财富回馈给村民,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产业路、机耕路、灌溉设施等通往了每一块田土、每一处生产基地;硬化道路、供水管网、通讯网络、数字电视等通达了每家每户;村民全部用上了标准化卫生厕所,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所有农户;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更趋完善。共享了生态红利的油溪桥村村民们更加自觉地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自觉地践行“两山”理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期待更多的人民像油溪桥村的村民一样,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下足绣花功夫,护好一方水土,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刘佑萍)
责任编辑:谭洲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