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娄底新闻 > 梅山时评

【芙蓉国评论】攻守兼备,防“有诈无类”

2022-07-04 10:46 娄底新闻网 谢幸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创新便利的同时,这把双刃剑的负面也显露出来。尽管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各种电信诈骗案件相关报道仍然不时出现在公众视野。笔者就曾亲身接触过多起:高中寄宿时父母收到短信说自己出意外要打钱、独居伯母被保健品公司赠送礼物广告吸引上门一步步掷千金、亲人被校园贷官方称取消额度却提取了等额借贷……话术层出不穷,也算“与时俱进”,不分年龄、学历、社会经验,时有中招,可谓是“有诈无类”。深感其招数更新之快,打得人措手不及。如何“攻守防”也需常学常新。

普及心理学知识,意志坚定防“忽悠”。武学有剑谱,电诈有“骗谱”,某种意义上讲,骗子在电信诈骗中的手法也可视作心理战术。如“心理暗示”:暗示性强的话语心理催眠,“高薪工作,机会留给有梦想的你”“美女诱惑,这是真爱”。需时刻警醒,对自己能力有真实把握。如“光环效应”:公检法工作人员、上级领导这些称谓都是我们容易相信与自带光环的人群,面对这类电话通知,多问几个专业知识而不是仅盲从更能防范,真专业人士被“面试”几问只会有被认可的开心,骗子肚里空空反会恼羞成怒。如:“登门坎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今天借我100块投资明天还你200,借我1000还你2000……借我10万我消失”,有借有还有赚拉近距离,面对此,需保持冷静,牢记“你我非亲非故,我无欲无求”。还有开放式对话“猜猜我是谁”,应激状态大脑判断力受限“被通缉、犯法、亲人车祸”导致的恐慌或慌张……种种反应都是精通心理学的骗子集团已经预设过的,最佳办法就是“自信清白与坦荡,莫慌莫急先确认。”心理学,不应该是“高山流水”专业课,更应普及到“下里巴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守住道德底线,侥幸贪婪“退退退”。在网络“大学生反金融欺诈认知民意调查”中,近2400名样本里有47.4%的受访者称自己或其同学遭遇过诈骗。虚假兼职、冒充售后、非法刷单等“新派电诈”令其防不胜防。而利用老人“孤独少人陪,惜财持家”特点对其诈骗更是从不断绝。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守住道德底线、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是其一;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不随意“扫码获礼物”是其二;不被网络“快速成功学”蛊惑,急于成功暴富证实自己是其三。骗子懂心理,更通晓“人性的弱点”——贪欲。心中无贪念,骗局远身边。守住自己道德底线,就是守住钱袋子。

以彼之道还彼之身,亮剑攻破无处遁形。骗子利用网络APP各种“套路贷”“教你刷单赚兼职”,国家就力推“反诈APP”一眼识别。骗子伪装“公安、检察院”来电,三大运营商设置“一键拦截与公安提醒”屏蔽到底。骗子伪装美女、成功人士找你网聊,反诈民警就线上直播教你如何识别——“走敌人的路让敌人无路可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更是提出:要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多发高发态势。近年来,除公安机关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之外,工信部、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以及各地党委政府,也纷纷采取行动向电信网络诈骗“亮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攻坚之力一起,“势如破竹”。

“凭什么你的一个电话,就可以毁掉别人的一生”,这是反诈电影《巨额来电》中的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懂点心理、克制贪欲、相信国家力量,就能“攻守防”住骗子的“有诈无类”。(谢幸)

责任编辑:谭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