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娄底新闻 梅山时评

湖南日报评论员:礼赞丰收 致敬农民

2018-09-24 09:16 华声在线

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人共庆丰年、分享喜悦。9月23日,秋分时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

农,天下之大本也。“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诸多“一号文件”发布,到确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牵挂关怀着亿万农民。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耕地资源仅占世界的7%,却要背负世界22%的庞大人口。40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农业活力,乡镇企业加速工业化建设进程,农民进城务工提升城镇化水平……改革从农村发端,离不开农民的伟大创造,少不了农业的有力支撑。

丰收的涵义,不只局限在田耕农事,更涉及农业的发展前景、农村的振兴战略、农民的切身权益。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全省各地祈盼丰收、歌唱丰收、欢庆丰收,意味着调动更多目光关注“三农”、更多资源投向“三农”、更多力量建设“三农”。

农业的丰收,在于规避“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生产怪圈,让田不再是“荒废田”。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必须继续实施农业“百千万工程”,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做足科技兴农的文章,不断提高我省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紧跟市场需求,立足资源禀赋,大力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深入实施“一乡一品”“一县一特”,加快推进农业由产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

农村的丰收,在于优化“青黄不接”的人口结构,让村不再是“空壳村”。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农村精英回乡、城里游子寻祖、退休人员荣归,需要大学生村官当政、白领精英垂青、驻村干部深耕。

农民的丰收,不止是产量提升与收入增加,还需要情感的认同和安放,进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让人不再是“思乡人”。应时、取宜、和谐,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农耕“法则”,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养分;勤劳、坚韧、执着,这些农民身上的优秀品性,值得传之久远。然而,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正在淡化。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汇聚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当全社会都深情地眺望乡村、打量农民,就能激发农民的身份自信、文化自信、情感自信,使之以更加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耕耘收获。

让我们礼赞丰收、致敬农民吧。丰收是名词,意味着农民每一分辛劳都有金黄的收获;丰收是动词,传递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隆隆鼓点。在庆丰收的锣鼓声中,更多的人将会认识到,悠久灿烂的中国农耕文明,将会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责任编辑:梁雄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