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左一)和科室医生正在查看患者影像资料。
12月24日,周五,又是“大查房”的日子。
早上7点半,娄底市人大代表、双峰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朱海燕就来到了科室,打开电脑,习惯性地查阅疑难、危重、新入院患者的各种影像资料和最新检查结果。
8点,朱海燕带领医护人员进行全面查房。“大爷,吃了早饭没?今天感觉怎么样?”从一句轻松的问候开始,再认真细致地为患者查体,听取住院医师介绍病史、诊疗计划,对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进一步分析,对一些操作进行示范,朱海燕脚步匆匆。
回到办公室,办公桌前已围满了多名患者及家属,朱海燕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针对患者所患疾病提出详细的诊疗方案及参考意见,做好术前沟通;安排部署科室日常工作,再抬头,已是下午1点。匆匆扒上几口饭,朱海燕为下午2点即将开始的手术做准备。
四个多小时过去,走出手术室,活动了一下由于一个姿势保持太久而略感僵硬的胳膊腿儿。窗外,夜色朦胧,空气清冷,朱海燕伸了一个懒腰,“又是手术顺利的一天!”
1998年大学毕业,朱海燕来到双峰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待就是23年。23年,8395天,繁忙有序,是朱海燕每天工作的主旋律。
医疗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神经外科每天要面对各种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脑血管病变、颅内肿瘤等复杂疾病,每一次的救治,都好比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轻则瘫痪、痴呆,重则有生命危险。
24小时救治连轴转、半夜被电话叫醒、外出必须提前跟搭档报备、个人活动半径不能超过距离医院半个小时的车程……这些年来,双峰县人民医院的发展日新月异,硬件设施不断“加持”,“软实力”也与日俱增,始终不变的,是朱海燕长年紧绷的神经和稳定的双手。他一步一个脚印,用一台又一台精益求精的手术,给23年的神外生涯做出了平凡而又不凡的注脚。
医者仁心。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手术室、病房、门诊之间,朱海燕对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特别是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后,他开始更多地关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小病大治、大病久治”等民生问题;关注实施“药品零差价”后,医技服务收费补偿不够,公立医院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医院发展困难重重等问题。在他看来,人大代表“代”的是选民,“表”的是心声,通过积极有效的途径反馈基层百姓的需要就是他的工作。
基于此,朱海燕与多名代表一起联名提出《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医保基金的建议》,带到即将开始的“两会”中来。如何规范使用医保资金,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如何科学有效对医保资金实施精细化管理?如何实现分级诊疗,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摆在医改路上的种种问题,如何找出优化方案,持续完善和改进,促成整个医疗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成了朱海燕思考的重点。
一头连着医生的天职,一头连着人大代表的职责,如今的朱海燕,继续步履匆忙。
责任编辑:梁雄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