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娄底新闻 > 社会新闻

【湘中潮·百年颂】湘安支队:用热血铸就不朽丰碑

2021-09-08 08:39 娄底新闻网 李莜 李倩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湘安支队:用热血铸就不朽丰碑

记者 李莜 通讯员 李倩

龙山山麓,孙水之滨,一场秋雨给涟源市杨市镇带来了些许凉意。沿着青石板路,从胜梅桥顺着蜿蜒的孙水往下,便来到周光远堂。这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大地主庄园在经历了战火洗礼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墙体上的弹孔至今清晰可见,触目惊心。雨越下越大,豆大的雨珠从屋檐上滑落,在地上砸出滴答滴答的声音,仿佛在讲述着那段荡气回肠的战斗往事。

1947年3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蒋管区发动农民武装斗争问题的指示,强调要趁国民党统治区后方兵力空虚,征兵征粮使得民不聊生,群众斗争情绪普遍高涨的有利时机,有步骤地发动与组织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农村游击根据地。

“在党的组织号召和解放战争大好形势的鼓舞下,涟源东部的几个革命青年积极活动,举起了革命的火炬。”今年85岁的涟源市中共党史联络组成员李学良说道。1948年9月,他们在桥头河梯云塔上召开秘密会议,决定进行暴动,并推举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聂昭良领导。

1949年3月8日夜晚,聂昭良率领40多个农民和10多个革命青年,拿着梭镖、大刀、鸟铳,直奔桥头河背后山上潜伏。待另一支部队赶到后,两支部队同时向警察所进攻,共俘敌30余人,缴获长短枪30多支,手榴弹和子弹几担。

桥头河暴动成功后,他们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随着暴动部队迅速发展,为壮大声势,部队打出了毛泽东纵队第五支队的旗帜,随后改称“湘安支队”,聂昭良任司令员,陈明任政委。

“随着人民武装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人物争向革命队伍靠拢,这就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李学良的神情顿时凝重起来。杨家滩国民党区党部书记兼纯化乡乡长周杜洲眼见末日来临,便惶惶不可终日,活动更加猖獗,为刺探“湘安支队”的情报,4月初,他派儿子周仲篪混入支队,窃取了中队长职务。没过几天,周仲篪就同孙家桥反动警察部队的肖海波秘密勾结,妄图里应外合,搞垮“湘安支队”。

4月12日,驻扎在周光远堂的“湘安支队”大部队去太平寺执行任务,只留下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和少数警卫人员,周仲篪趁支队机关兵力空虚之机,便联合肖海波,企图吃掉“湘安支队”。幸喜支队提前发现了他的阴谋,立即调集主力部队回援,周杜洲父子率领50多人枪,凭借周光远堂的碉堡负隅顽抗,以待肖海波部的到来。但是支队仅有一批老式步枪,打了一天一夜也攻不进碉堡。于是,大家提出用火攻的办法,从街上买来一大桶煤油,浇在侧门和碉堡底下,然后点燃柴火,顷刻之间,大火熊熊,匪徒惊慌失措,纷纷外窜。此时,支队战士奋勇突击,迅速攻入院内,歼灭了11名匪徒,就地镇压了周杜洲,但周仲篪却趁乱逃跑。

平息了周仲篪的叛乱,天色已是黄昏,而此时肖海波正磨刀霍霍,准备向支队进行袭击。为了粉碎敌人的夜袭,支队战士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迅速投入战斗位置,等候敌人到来。不久,负责防守杨家滩大石桥(胜梅桥)的五中队战士突然听到敌人的脚步声,中队长肖瑞柏立即命令进入战斗准备。一会儿,敌人的机枪、冲锋枪向桥上猛烈射击,以强大火力封锁桥头碉堡,战士们俯卧在桥头进行机动射击,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万分危急之时,聂昭良命令二大队战士赶来增援,他们在桥两边对敌人进行猛烈射击。敌人受不住交叉火力的进攻,又未见周仲篪的内应,只好凭借夜幕逃之夭夭。

杨家滩战斗胜利不久,聂昭良、陈明决定对肖海波予以打击。在湘邵边界,部队与肖海波遭遇,支队迅速占领大风塘山头高地,向敌人猛烈射击。激战两小时,打死匪徒3人,缴获轻机枪1挺。敌人溃不成军,狼狈逃窜。

事后,“湘安支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严格制度,加强政治、情报工作,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直属警卫中队,负责司令部、政治部的安保工作。

1949年5月中旬,“湘安支队”改编为湖南人民解放军总队湘中一支队第五团,此后在夺取反动地主庄院枪支,消灭国民党县、乡武装和反动警察及保安团队,抗击白崇禧的围剿,配合解放大军南下,促进湖南和平解放等战斗中,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多年后,在这片英雄的热土上,杨市人民继承发扬先辈们敢于拼搏、勇于奋斗的革命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迈上了乡村振兴新征程。该镇以文明创建为主线,通过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全面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打造一个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

【记者手记】回望征程,传承的是精神;铭记峥嵘,寄予的是希望。采访结束时,天空逐渐放晴,正如呈现在眼前的这段“湘安支队”英勇斗争、浴血奋战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洗礼,这段红色往事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并成为涵养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永续动力。

责任编辑:梁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