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怡高级工业学校:开启职业教育“高光时刻”
记者 李莜 通讯员 李倩
从新化县城向北行驶20余公里,便来到游家镇白沙村,这里群峦巍峨,碧幕映野,山花烂漫,别有一番世外桃源的韵味,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新化旧址就坐落在这片诗情画意之中。步入旧址,陈润霖先生的雕像昂然屹立,他一袭长衫,清秀儒雅,左手提着行李箱,右手拿着一本书,目光坚定地凝视远方,仿佛在向世人讲述他的教育强国梦。雕像一侧,3栋极具时代特色的展馆依次排开,展馆内生动展示了陈润霖先生不朽的一生和楚工师生艰辛求索的奋斗历程。
“陈润霖先生是湖南省工业教育的先驱,他一生历经荣辱浮沉,从未改变办学初心,在4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为国家培育出了一大批经世济用之才。”在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新化旧址管理所支部副书记曾凌坤的讲解下,一段尘封的历史穿过岁月向我们走来。
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中国教育走上了近代化之路,职业教育开始萌芽。
如何办出时代真正需要的新教育?30岁的青年陈润霖做出了大胆尝试。1909年,秉承着“教育救国、工业救国”的家国情怀,陈润霖于三年前创办楚怡小学堂后,又挺身而出,筹办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
楚怡者,“惟楚有才,怡然乐育”之谓也。学校以“楚怡”命名,用意在此。1910年,学校正式开学。1912年,学校更名为私立楚怡中等工业学校。
陈润霖认为,培养人才应从幼儿时期开始。遂在1920年和1923年,分别增设楚怡幼稚园与楚怡中学。自此,楚怡形成“三校一园”的办学格局。随着办学规模扩大,楚工逐步确立起以机械科、矿冶科和土木科三大重点科目并举的办学方向。
“在楚工的办学过程中,陈润霖先生尽倾其财,动员亲朋好友捐赠或投资,虽辛劳至极,仍‘怡然乐育’。”曾凌坤说,1938年10月,侵华日军攻占武汉,威逼湖南。长沙遭逢“文夕大火”浩劫,楚怡“三校一园”都化为灰烬。为了弦歌不辍,陈润霖当即决定将楚怡工业学校迁往家乡新化,在游家镇白沙洲购置土地,继续办学。
即便为办学奔波操劳,陈润霖仍坚持亲上课堂讲授修身学,并把“为干而学,在干中学”作为办学理念,倡导师生“理论与实践并重”“自动、自学、自治”。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重视教具设备的完善以及学习工场的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去工场进行铣床、刨床、钳工、铸工等实践,并带领学生赴粤进行参观教学。
在烽火战乱的艰苦岁月中,重教依然是楚工的坚持,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我国著名的公路工程专家周凤九、当代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著名城建专家潘基礩、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霞新、教育家朱经农、建筑学家柳士英等人都曾在楚怡高级工业学校任教。
“教师为救国而教,学生为报国而学。”在新化办学的8年间,楚工谱写了一曲在战火中刻苦读书、在实践中提高技能的动人弦歌。
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也曾求学于此。长沙市楚怡学校百年校庆时,朱镕基发来贺信:“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我之年轻学友发愤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
抗战胜利后,楚工迁返长沙。陈润霖抱病赴长沙筹办复校,于1946年1月26日返回新化的途中逝世,享年67岁。直至最后一刻,陈润霖仍在为学校搬迁而殚精竭虑,用生命回应青年时发下的宏愿。
1950年,楚工并入新成立的湖南工业学校。1952年,全国工业学校体制调整,楚工一分为三,分别成为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重要学科与专业。
从1910年到1950年,楚工累计培养学生3000余名。“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使命被一批批走向各行各业的楚工学子用双手书写,用双脚践行,楚工的办学历史得以延续、发展、光大。
2020年4月,新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接过楚工“接力棒”,正式更名为新化县楚怡工业学校。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传承楚怡职教精神的基地校,现开设有作物生产技术、畜禽生产技术、建筑材料智能生产技术、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3个专业。同时,新化县政府还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共建先进陶瓷现代产业学院。
目前,娄底正以创建产教融合城市为抓手,努力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谱写职业教育改革新篇章,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记者手记】岁月更迭,薪火相传。百年楚怡,这座宝贵的精神富矿,正在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楚怡精神仍然引领着职教人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大国工匠”梦想种子在越来越多职教学子身上扎根、发芽。
责任编辑:梁陈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