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娄底新闻 > 社会新闻

袁隆平与双峰的“袁分”

2021-06-13 14:52 娄底新闻网 李学耕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已有些时日。连日来追思、悼念、赞颂……抖音、视频号、纪念文章连绵不断,不绝于耳目。这位功勋科学家与双峰有何渊源?十多天来,笔者或电话连线或实地走访或微信采访,探访了袁老与双峰相关的鲜为人知的人和事,获得了第一手翔实的资料,现梳理出来与读者诸君分享,一起来感受袁院士与双峰的“袁分”。

一坛辣酱

双峰人都知道,双峰最拿得出手的农副土特产品,就是“永丰辣酱”。祖籍江西、生在北京的袁院士,其实并不喜欢辣。据他身边的人介绍,袁院士最喜欢的是红薯、花生、玉米等清淡的五谷杂粮。然而,他对“永丰辣酱”却情有独钟。

这下好了!他在安江农校当班主任时,最看得起的学生之一李双峰正好是双峰人。家住永丰街上的李老今年已75岁了,他的爱人欧阳春香,原是县文化馆的馆长,也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永丰湘春酱菜园”的老板。

每年新鲜辣酱上市的季节,欧阳夫妇总是要带上自家晒制的“家用货”,上长沙送给老师去尝鲜。袁老师每次吃后都赞不绝口:“永丰辣酱”名不虚传,真的好呷!一次袁老师对欧阳夫妇说:你们何不办个厂子,把它做大一点,做成商品,推向市场?欧阳心里嘀咕:我两口子退休工资有几千块钱一月,子女儿媳都有工作,不愁吃穿,做辣酱是很累人的,何必来吃这个苦呢?

2007年6月的一天,袁老师突然给他们来电,让他们夫妇俩去长沙一趟。到了袁老师办公室,袁老师把一个签名本,内有他亲笔题写的“湖南省双峰县永丰湘春酱菜园”送到了他夫妇手上,并邀他俩手持本本合影留念。同时交代:“厂名我已经帮你们题写了,你们拿回去好好办厂吧!永丰辣酱是个好东西,一定要传承。”夫妇俩拿到后忐忑不安,面面相觑!这是袁老师在“逼”他们呀。走的时候袁老师反复叮嘱:不要怕吃亏,也不要送东西给我,有成果了我会很开心。

11

(2007年6月,袁隆平与欧阳春香夫妇合影留念)

回家以后,欧阳夫妇不忘袁老师的嘱托,摆脱小作坊的小农意识,紧锣密鼓将酱园筹办起来。“开办初期,遇到的困难是一茬接一茬,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和资金,当初总经理、会计、技术、销售全是我一肩挑。我俩把退休工资凑起来,一步一步添置器材设备、租用场地。”春香大姐说起当年创业的艰辛,仍然唏嘘不已!如今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湘春酱园不断壮大,已发展成年产值过1000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地5万多平方米,下辖荣和酱业销售有限公司、香草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员工100余人,形成了生产“湘春牌”天然永丰辣酱和深加工永丰辣酱两条生产线,“辣外婆”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在和春香大姐交谈时,她不时地说:袁老师太好打代了(双峰话:没有架子,很随和的意思),走了太可惜了!当他们听到袁老师逝世的消息,两口子在家里嚎啕大哭,开追悼会的那天,他们不便去长沙吊唁,特意委托在长沙规划局工作的儿子,前往明阳山殡仪馆表达一家人对恩师的无限哀思。

二次双峰行

双峰是农业大县,素有“湘中粮仓”之称。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吨粮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部、省超级稻示范推广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项目县。毕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自然与双峰有着不解之缘。袁隆平十分关注双峰粮食生产,特别对双峰县委、县政府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民的精耕细作栽培印象深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双峰大村曾成功试种袁隆平的杂交早稻“威优49”,经省、地科技专家验收,比常规早稻每亩增产104公斤,当时袁隆平高度评价“这是全省杂交稻推广的一项新突破”。

躬耕田畴第一线,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袁隆平始终忘不了湘中双峰这块沃土。据知情人士回忆,从70年代开始,袁隆平数次来到过双峰。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09年和2012年两次。

袁隆平的这两次双峰之行,离不开一位老乡,他就是彭既明,也是在病房里陪袁老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一个双峰人。彭既明,蛇形山镇人,毕业于泰国农业大学,是国家二级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组成员,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第一批所级创新团队“杂交水稻超高产机理与技术研究”首席专家,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TCP/SRL/3102(D)项目专家组组长、联合国ESCAP斐济项目专家组组长。“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总协调人。

22

(2012年11月11日,彭既明与袁隆平在广东惠州)

2009年,彭既明担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产业发展处处长,同时也是袁隆平的助手。跟随袁隆平21年来,彭既明取得了国家、部省、市科技成果奖13项。作为享誉全球的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弟子,彭既明也成为全球知名的杂交稻专家。

5月28日,老彭在办公室深情地向笔者讲述了这两次和袁隆平来双峰的前后经过,还从电脑里调出了当时保存的一些资料和图片。

33

2009年2月3日,袁隆平院士受聘为双峰县粮食生产首席顾问后,将双峰县列为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工程项目县,并将“超级稻加再生稻过吨粮”这一高产攻关核心示范任务交给双峰,并派助手彭既明等赴双峰,给2月5日召开的县、乡、村1500余人发展粮食生产动员大会授课,研讨双峰发展粮食生产对策,出台发展粮食生产一系列强基础、重民生、稳粮增收重大举措,在全县再次掀起发展粮食生产高潮。同时把省农科院的试验田搬到了印塘乡和梓门桥镇,其中印塘乡大桥边村超级稻加再生稻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110亩。

2009年6月26日,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早稻现场会在双峰召开。参加的人员有省政府领导、有关厅局负责人、超级稻领导小组和协作组成员及全省县市区农业局长、市州农业局分管副局长共200多人。

44

(2009年6月26日,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早稻现场会在双峰宾馆召开)

与会代表首先参观了梓门桥镇八仙村5000亩“超级杂交早稻加超级杂交晚稻”示范基地,接着又到印塘乡大桥边村100亩“超级杂交中稻加再生稻亩产千公斤”的试验攻关基地参观。在总结会上,袁隆平表示,双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种三产四”,每个示范村派3名专家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技术培训与措施的落实。镇村两级也大力配合,将技术落实到每一个农户与坵块,把工作真正做到了家。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在双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55

2009年6月26日,袁隆平在梓门桥镇八仙村“超级杂交早稻加超级杂交晚稻”示范基地(右一为时任湖南省副省长徐明华,左二为时任双峰县委书记彭爱华)

当年年底,由袁隆平首次提出的超级稻“一季加再生亩产过吨粮”高产攻关示范项目在双峰试种成功了!时任双峰县委书记彭爱华在时任县政协副主席、县农业局局长戴治平的陪同下,专程到长沙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向袁隆平报告了这一喜讯。“我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也很有压力!”得知这一消息,袁隆平喜不自禁,一再表示:“双峰县这样重视农业生产,一定要好好表扬!表扬!”

66

(2009年12月,时任双峰县委书记彭爱华,县政协副主席、县农业局局长戴治平向袁隆平报喜)

2012年10月5日,“十一”假期,难得清闲的袁隆平在彭既明的陪同下,再一次来到双峰,这也是袁老最后一次到双峰,这次随同来的还有他的家人。此次来双峰,袁隆平有两个目的:一是到沙塘乡超级杂交稻丰产工程200亩核心示范基地,视察双峰县超级稻加再生稻示范项目情况,看看丰收在望的杂交水稻;二是要了却一个心愿,到曾国藩故居看看。他有一次对彭爱华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希望到他的故居参观参观。”

这次来双峰,由时任县委书记吴德华,副县长黄为,县政协副主席、农业局局长戴治平等陪同视察。在“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双峰示范基地沙塘乡,袁隆平看到了长势喜人、颗粒饱满的“准两优608”杂交水稻,对双峰县重视杂交水稻种植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袁隆平详细询问了基地生产、田间管理等方面情况,仔细察看了水稻生长,听取相关情况介绍,看到双峰县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不断刷新生产记录,袁隆平非常高兴,并要求双峰县在“良种良田良法”上继续下功夫,不断挖掘稻谷的增产潜力。

77

2012年10月5日,袁隆平在沙塘乡超级杂交稻丰产工程核心示范基地指导。(左二为时任双峰县委书记吴德华,右一为彭既明)

他每到一处,就会蹲下来,拿起一把稻穗,一粒一粒翻着看很久。附近闻讯赶来的村民,围成一团,纷纷和袁隆平打招呼、握手,向他道谢。在依依不舍中,村民们聚集在田埂边和路边,大声喊道:“欢迎袁老下次再来。袁老保重身体!”他微笑着挥手道别。在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袁老看得很仔细,还不时向身边的讲解员提问,对曾国藩的立德、立言、立人,赞不绝口。“十一”期间,故居游客不少,有很多游客发现了袁隆平,游客们奔走相告、热烈欢呼:袁爷爷来了!纷纷走过来与其合影。袁老也不辞辛劳,一一满足大家的要求。

5月24日追悼会这天,正在岳阳出差的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彭爱华组织岳阳税务系统干部集体默哀三分钟,深切表达了对这位老朋友、科学家的追悼和缅怀。

在与笔者的交谈中,现任娄底市委第一副秘书长吴德华对袁老的去世深表哀悼,他说:袁隆平是一位永远值得怀念的人民科学家!

三个双峰人

说到袁隆平与双峰,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双峰人外,还有三位不可绕开。

中共湖南省委原书记熊清泉 这位从双峰农村走出的农民儿子,从韶山公社书记走出的省委书记,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十分看重。他与袁老年龄相差无几,有着共同的语言。在省委书记的任上,对袁隆平的科研、生活、家庭关照有加,常年的接触,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有很多故事成为美谈。90年代初,袁隆平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没有当选。熊清泉特别着急,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建议。1992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全国首创,设立省级“功勋科学家”奖项,袁隆平当选为湖南省首位功勋科学家,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为解决袁隆平家庭生活上的困难,让其安心科研,在熊清泉的亲自过问下,在省农科院院内,还特意划出了一个小院子,让袁隆平一家安居。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成立于1999年,准备上市,已从省委书记的任上退下来的熊清泉,不顾70多岁高龄陪袁隆平上北京办理相关报批手续,2000年“隆平高科”上市。对杂交水稻研究,国家和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在科研经费以及人力、物力上都大力度的投入,还支持创立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国家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中心也落户湖南。

1994年,国家设立了“中国工程院”,1995年袁隆平顺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级农艺师徐迪新 在双峰上了一点年纪的人,对“徐迪新”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他是县里著名的高级农艺师,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1966年他从一期《科学实验》杂志上看到推广杂交高粱得到启发,从而萌发研究杂交水稻,当年在晚稻田里寻找不育株。1969年,他向中国农科院报告了自己的设想,中科院遗传所派人到他下放的茶冲公社坪丰大队找他联系,来人给他看了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文中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法”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徐迪新倍受启发。袁隆平于是成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引路人。

88

(上世纪80年代,袁隆平到双峰县农业局徐迪新杂交水稻实验室指导工作。右一为袁隆平,左一为徐迪新)

徐迪新先后13次登上国际学术论坛,在国际、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5篇,科普作品70余篇,其中有8篇获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98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10月,第一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这是由袁隆平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他的论文被大会采纳并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会议。大会要求用英语讲演,有英语基础的他,去之前还到双峰一中恶补了英语,同时在单位试讲多次。当天的研讨会上,徐迪新用英语作了8分钟的讲解,获得热烈的掌声。演讲完毕,会场上一位美国学者提问,徐迪新没有听懂,袁隆平马上当场翻译。现年84岁的徐老记忆犹新,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99

(1986年第一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研讨会,徐迪新在大会上作学术交流)

1990年4月到1994年5月,受农业部委派,徐迪新作为水稻专家赴非洲赞比亚共和国援建水稻技术项目,成为“一带一路”的先行者,中国外经贸部以“成绩显著,表现突出”授予他“全国援外先进工作者。”

10

(徐迪新在赞比亚援建水稻技术项目示范田)

得知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徐迪新悲痛万分。这些天他一直在家里整理相关资料,撰写与袁隆平交往的点点滴滴,收集媒体对袁隆平的悼念、追忆文章,做成剪报本。他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怀念袁隆平这位生前好友、导师。在徐老家里的书架上,我们还见到了徐老用心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论著、自传等书籍,排了满满一书架,可见徐老对袁隆平的膜拜和推崇。

111

112

113

博士吴朝晖 吴朝晖是我爸妈小学、初中的学生,双峰印塘乡湄水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生物系,师从袁隆平院士攻读植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博士毕业。2014年获评研究员,同年成为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70年代出生的他,曾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研究室主任,还挂职担任过龙山县科技副县长,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兼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勤管理处处长,是袁隆平核心团队成员之一,也是和袁隆平走得最近的一个双峰人。2002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追随袁隆平做杂交水稻高产攻关十九年了,一直追逐着“高产高产更高产”的梦。

114

巧合的是吴朝晖硕士研究生导师也是袁隆平原来在安江农校的学生,吴朝晖第一次到袁院士身边工作才得知,每次提到自己是袁院士学生的学生,袁隆平就哈哈大笑。2002年11月,袁院士指派吴朝晖到海南进行三亚高产攻关示范。那一年,在三亚成功种植的超级稻“两优0293”超过八百公斤,达到当时海南水稻的高产纪录。袁隆平非常高兴,看到试验田是吴朝晖自己施肥、打药、栽培,理论联系实践,效果很好。他对爱人邓老师说,“我们选的人没选错呀!”

115

(吴朝晖与袁隆平夫妇)

吴朝晖攻读硕士研究生前工作过五年,年纪相对大一点。30多岁了还没结婚,袁隆平很着急,他认为应该“先成家后立业”,甚至还发动过来采访他的媒体记者,帮忙打听有没有好姑娘,“我这个学生还未婚”。在袁老师的催促和关心下,吴朝晖结婚了。如今,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2013年,袁隆平指派吴朝晖到山东省负责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在日照市的莒县和临沂市的莒南县进行超级杂交稻攻关都取得了成功,分别亩产九百多公斤和亩产一千多公斤,远远超过了当地的高产纪录。

2016年,袁院士在山东检查基地的时候和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有一个座谈会,他们希望袁院士团队能够和青岛市进一步对接。袁隆平说,“我只懂杂交水稻,其他的我又不懂”。当地主管科教文卫负责人说,青岛市发展蓝色经济,有好的滨海生态条件,杂交水稻优势与海洋经济结合,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于是,有了“海水稻”的概念。

116

(吴朝晖与袁隆平在山东基地)

吴博士说:培育耐盐碱水稻是袁隆平近些年的研究重点,他鼓励我们,我们有强大的杂交水稻杂交优势,远缘杂交优势,丰富的种子资源。青岛市市委、市政府批准了实验基地和实验大楼的建设,我们是有可能培育出耐盐碱地、高产的水稻,对于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通过他的战略分析,我们也有了底气,组建了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从事耐盐碱水稻研究。目前,我们团队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致辞中,对“海水稻”的种植和测产,给予了肯定和表扬。2020年底,山东耐盐水稻实现5‰盐度突破且亩产量超450公斤,距离袁院士“亿亩荒滩变良田”的梦想更近了一步。2021年3月,科技部批复同意支持湖南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现在,这些平台都已经搭建好了,而我们敬爱的老师远去了。说到这,吴朝晖的眼里噙满泪花,几度哽咽,惘然若失。

5月22日上午,一些媒体发布袁隆平去世的不实消息,各个微信群也在转载议论。吴朝晖冒着大雨,风急火燎从省农科院赶往湘雅医院抢救室。哪知还没到医院,吴博士就得到了袁老师离世的消息。跑到医院时,吴对着恩师的遗体,连磕了九个响头,头都磕破了。

“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觉得他能够挺过这一关。”吴博士又哭了!

袁隆平过世已10多天了,早些日喧嚣、悲戚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院内地下洒满的炮竹灰迹仍然依稀可见,初夏丝丝缕缕、淅淅沥沥的烟雨中弥漫着悲伤和哀思。在彭既明、吴朝晖两位老乡的介绍下,作为外来人,我有幸破例走进了袁隆平生前的会客厅,厅内摆放的什物,一切还是保持原样,感觉袁院士还没有走,只是一次远行。中心静悄悄,科研人员在各自的办公室埋头工作,我不忍心去打扰他们。

117

(2021年5月28日,在袁隆平会客室。左为吴朝晖,中为本文作者,右为彭既明)

是的,袁隆平没有走,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团队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正在朝着他“两个梦”的遗愿,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作者 李学耕)

责任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