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娄底新闻 > 社会新闻

管好“盛水的盆” 护好“盆中的水”——娄底市山塘清淤三年行动工作回眸

2020-12-25 09:54 娄底新闻网 康承贵 孙琼莹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管好“盛水的盆” 护好“盆中的水”

——娄底市山塘清淤三年行动工作回眸

记者 康承贵 通讯员 孙琼莹

连日来,在新化县吉庆镇老塘冲村的一口山塘里,专业队员在镇水利站的组织下,紧锣密鼓地开展山塘清淤工作。虽然天气寒冷,但为了按期保质保量完工,施工队员们加班加点地工作,把山塘清理出来的淤泥引入附近的田间地头,既清理了塘底又深又臭的淤泥,让水塘变得干净清澈,增加了蓄水量,为防汛抗旱工作打好了坚实基础;又给周边田地免费输送了天然养料,最大程度地“变废为宝”。随着这口山塘的清淤完毕,全市1.8万口骨干山塘全部成为“盛水的盆”。

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牢牢把握“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聚焦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中的水”,开展水库及骨干山塘综合整治和修复、打造“千湖盆景”,开展山塘清淤、打造“十万微田园”。2018年以来,我市独创性地开展山塘清淤三年行动,骨干山塘清淤整修到位,新增蓄水容量2400万立方米,新增恢复灌溉面积6万亩。

坚持高位推动 优化顶层设计

我市分布湘江、资江两大水系,境内有河流519条、水库756座。与江河湖库相比,遍布城乡的小微水体的体量和数量占据着半壁江山,如农村山塘。全市登记在册的山塘有13.57万口,占各类水利设施的70%以上,设计蓄水能力27761万立方米,占蓄水总量的34%;有效灌溉面积28.42万亩,占全市总有效灌溉面积的20.6%。山塘体积小、分布散、数量多,更像是农村水环境的“细胞”,不仅在蓄水、排——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水、保水、净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乡愁和记忆的重要载体。

补齐短板,擘画民生蓝图。针对农村河塘淤塞、河湖水污染和防洪标准不高等现状,市委、市政府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水利工作的切入点,重点将山塘清淤三年行动作为市政府民生实事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山塘塘容淤塞、塘堤破损、塘库污染等问题。2017-2018年,市政府指导市水利局就山塘清淤工作开展调研,参考了在全国山塘清淤工作走在前列的重庆市的成功做法,组织技术人员去长沙县等地现场取经学习,结合本地情况编制山塘清淤工作方案,并于2018年9月出台《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娄底市山塘清淤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娄政办函〔2018〕44号)。

开展试点,注重点面结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村组实施、乡镇统筹、县级负责、市级考核”原则,按照“因地制宜、整村推进、建管并重、生态治理”要求,山塘清淤工作重点推进和全面开花相结合,2018年选取100个贫困村开展清淤试点、选取8个乡镇实行整乡推进;2019年进一步改进实施方式,强化项目申报与公示公开工作,实行先建后补、先验后付,通过村民自愿申请、政府组织引导、专业化实施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大干冬修水利、全面实施山塘清淤的高潮。

分类奖补,实行“量体裁衣”。各县市区根据区域规划及特色,为山塘清淤“量身打造”奖补方式及标准。如:娄星区重点安排了美丽乡村建设一乡三镇四带五片多点区域的山塘清淤,明确奖补标准为5000元/口;双峰县延续本区域水利建设四年(2013-2016)行动计划,力补欠账,对山塘、沟渠等小微水体按照清淤面积1500元/亩,加固12元/平方米进行补助;涟源市将山塘清淤作为脱贫攻坚水利工程补短板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大决心、大魄力打好山塘清淤治理攻坚战,按清淤8000元/口、加固及硬化3000元/口实行奖补。

坚持两手发力 创新建管机制

在山塘清淤工作中,市水利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解决水问题上的协同作用,边探索、边创新,全面提升水治理能力。

破解资金瓶颈。山塘清淤项目建设资金以政府补助和群众筹资投劳为主,涉农涉水资金统筹用于山塘清淤。2018-2020年市级财政投入山塘清淤专项试点及奖补资金4000万元,2018年安排专项试点及奖补资金2000万元,2019年、2020年各安排专项奖补资金1000万元。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民营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把水土资源变成水土资本,把民间资金变成民间资本,把存量资产变成流动资本,尽最大可能增加水利投入。目前已撬动县级财政资金6000万元,整合涉水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发动群众自筹逾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

创新建管模式。实行“四自”+“协会”,项目申报按照村级申报的原则,积极推行群众“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四自”模式,由以往政府大包大揽“要我做”转变成人民群众“我要做”,充分调动受益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用水户协会、水利合作社等具有专业化施工经验和能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示范作用。比如,涟源市在群众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由乡镇担任项目法人,通过政府采购手续选定专业合作社,选择具备山塘清淤能力的用水户协会、水利合作社、劳务公司,吸收有丰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验的富余劳力来承担施工任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涟源市兴达农业水利服务合作社2018年以来共清淤山塘近600口,清淤效果得到群众交口称赞。

化解管理难题。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和实行防汛抗旱、综合经营、灌区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开展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新路子。建章立制规范建设管理程序,市级出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山塘清淤设备管理办法(试行);县级人民政府积极出台县级建设管理、资金管理、村级工程管护办法,规范项目建设管理。项目实施后,明确山塘产权、管理权、使用权,制定乡规民约,由村组集体自行管护与使用。

坚持系统治理 深化治水理念

着力开展水生态修复。全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思路坚持系统治理,以“长藤结瓜”的思路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实现了“岸绿、水清、鱼游、鸟飞”的乡愁记忆重现。一方面,以退田还湿为抓手,推进河流“绿带”建设,全面启动娄底“一江三水”330公里的截污与生态廊道建设,2018-2019年投资近2.36亿元建设32公里,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另一方面,实施“小水源、微田园”战略,2018年以来已累计清淤1100万立方米,实施清淤的山塘黑臭水体治理效果显著,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双峰县梓门桥镇梓桥村将“臭水沟”变成“清水塘”后,计划在水塘周边打造生态小园供村民休闲,让村民有了“闲坐二月看梅花,四月看桃花,六月看荷花,九月看桂花”的憧憬。

着力探索清淤新方式。创造性地采用清水泵高压清淤,效率比人工清淤提高30倍,成本却大幅度降低。市级财政筹集专项设备采购资金200万元,采购清淤设备67套,发放至各县市区水利部门,并在涟源市、娄星区等地开展设备安装及示范操作。2018年7月,市委宣传部组织媒体对山塘清淤行动进行专题报道,对机械清淤加以推广。

着力加强淤泥综合利用。实现“增产”“生态”两不误,部分清出来的淤泥排放在适宜地区做肥田处理,部分地区淤泥集中堆放,用以种植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提高了作物产量,改善了项目地区土地肥力缺乏的情况。比如,在涟源市三甲乡阳硐村,通过对何家大山塘清淤,新增蓄水量近5000立方米,清出来的淤泥为附近的石坝砖厂还耕提供了肥沃的耕作层,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坚持民生优先 效益以小见大

防汛与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有迫切改造需求的病险山塘进行清淤加固,有效解决了安全隐患,极大提升了全市基础水量存蓄能力,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2020年汛期,全市平均累积降雨量914.9毫米,较常年同期(696.3毫米)偏多31%;7月中旬以后,全省降雨持续偏少,累计降雨140.6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56.4%,娄底不少地方出现旱情。期间,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最大限度运用调洪库容,发挥水库的拦洪错峰削峰保水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洪旱并存的水情下,点多面广的山塘充分发挥了“海绵”作用,成功应对了水旱灾害。

水资源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山塘清淤后,有效缓解了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缺水因素,农田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20万公斤,渔业养殖条件明显改善,项目区年人均增收40元,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现“效益”与“民意”双赢。1万口山塘清淤后,可改善及恢复灌溉面积约9万亩,新增蓄水量1100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新建一座中型水库需要投资约10亿元,而同等效益的山塘清淤可节约75%的资金量,在投入和产出中实现“以小见大”。群众充分认定山塘清淤,在2018年度娄底市市级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中,山塘清淤工作群众问卷调查满意度高达97.9%;2019年山塘清淤已完成验收,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责任编辑:谭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