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新闻网讯(通讯员 彭志民)“以前这条街堵得水泄不通,现在走起来敞亮多了!店里卫生、商品品质都上去了,生意也越来越好。”10月中旬,走进新化县城南市场城东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询价声交织在一起,群众穿梭于整齐干净的摊位间,仔细挑选着心仪的商品。曾经“脏乱堵”的老市场,如今满是清爽的“烟火气”——一场始于农贸市场的基层治理“变身记”,让老城区居民的“菜篮子”装满幸福感。
用治理温度破“顽疾”
“太堵了,电瓶车都开不过去,车和摊子挤在路中间。”提及城东路曾经的交通状况,周边居民仍忍不住“吐槽”。城东路紧邻城南市场,曾是占道经营的“重灾区”:流动摊贩“打游击”、车辆随意停放,宽敞马路被占去大半,整治效果“雨过地皮湿”,执法人员一撤离便反弹。
面对这一治理难题,上梅街道联合城管、交警等部门现场办公,实地调研,分析原因,倾听民意,商定整改方案。一方面,通过设置隔离护栏压缩占道空间,从源头避免“游击队”回潮;交警部门对违停无牌车、“僵尸车”集中拖移,规范停车秩序。另一方面,在市场周边空置地块设立临时摊位,实行“定时定点”管理,既解决流动摊贩生计,又保障交通畅通,充分释放基层治理的善意和温度。
“以前早晚高峰期堵得寸步难行,现在护栏一设、摊位一规范,马路敞亮了,出行也安心了。”家住附近的居民李阿姨说。
用治理广度聚“合力”
“光靠部门执法力量远远不够,群众的眼睛是‘千里眼’,群众的参与是‘动力源’。”上梅街道立新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曾鸿文的话,道出了治理思路的转变。
为打破“基层治理一头热”的困境,7月17日,城南市场规范经营座谈会在立新桥社区召开,城管队员、社区工作者、商户代表、“上梅红”志愿者、居民代表齐聚一堂,“吐槽”“献策”,在坦诚沟通中找到利益平衡点,变“单向管理”为“多元共治”。
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很快,一支由居住在附近的“上梅红”志愿者组成的“市场巡查队”应运而生。他们对门店清洁卫生、是否超门线经营、有无乱贴小广告等进行每日记录,为“星级门店”评定提供依据。
用治理深度育“新风”
近日,“老五南杂批发”店门口挂上了一块亮闪闪的“五星”级门店荣誉牌——这是县城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梅街道联合授予的“文明经营标杆”。沿街而行,数十家商店门口分别挂着“三星”“四星”“五星”牌匾,其中7家“五星”门店皆店容整洁、生意红火。
“五星门店怎么评?不是靠‘关系’,全看实打实的指标。”上梅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星级门店”评选设置了整洁卫生、商品品质、秩序安全、诚信经营、商户形象等五方面指标,根据“上梅红”志愿者日常督查记录实行动态评定。
“星级门店”评选启动后,经营户参与热情高涨。餐饮店每日收摊后主动冲洗门前地面,便利店认真清理橱窗小广告,杂货店将商品整齐摆放在店内……大家比卫生、比品质、比诚信,形成“赶超”氛围。更暖心的是,考虑到进城零担菜农摆摊难,多家门店主动让出周边空地。
“以前觉得治理是给我们添麻烦,现在明白是为我们谋福利。市场环境好了,人流量更大了,生意也更红火了。”经营户们纷纷感慨。
如今的新化县城南市场,道路畅通整洁,摊位规范有序,门店亮堂红火,热闹的“烟火气”中透着文明新风。这场从“脏乱堵”到“洁净畅”、从“拉锯战”到“协奏曲”的治理“变身”,不仅改变了老市场的面貌,更探索出基层治理的“新化路径”——以温度解民忧,以广度聚合力,以深度育新风,让民生福祉在治理实践中不断升级,书写出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基层治理答卷。
一审:谭洲伟
二审:王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梁陈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