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市新闻 > 双峰县

挪出穷窝奔幸福——双峰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2020-11-28 14:56 娄底新闻网 康承贵 谢展南 李维恒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挪出穷窝奔幸福

——双峰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记者 康承贵 通讯员 谢展南 李维恒

沐着冬日暖阳,穿行在双峰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只见水泥路连着幢幢楼房,住进新居的贫困户笑容满面,有的在车间忙碌,有的在基地劳作,折射出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幸福光景。

双峰2012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763户86029人,贫困村106个。近年来,该县尽锐出战、精准施策,推动脱贫攻坚连战连胜,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

让居者挪出穷窝,是双峰县委、县政府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至2020年,全县共搬迁安置4930户14497人,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年度考核中,连续4年获得并列第一名。近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的通报》,双峰县入选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

夯基础 强推动

近年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已成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双峰县提出“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工作思路,先后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推动有关部门做好土地增减挂钩、住房安全质量管理、就业帮扶、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等工作,搭建政策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着力打造多部门系统性推进重大民生项目的典型。

战鼓声声催人急,不待扬鞭自奋蹄。该县组建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坚持一周一调度;由县委书记牵头督查推进,实行一月一督办;书记、县长靠前指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和完善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搬迁安置点、到乡镇、到村、到户、到人。明确县发改、住建、自然资源、房产、财政等部门责任,形成全县“一盘棋”。在依法依规、保证质量、要件齐全的前提下,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春夏攻坚、百日会战”大比拼,将任务明确到点、节点明确到天、责任明确到人。对夺得易地扶贫搬迁大会战“流动红旗”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落实不力、工作滞后的单位和个人启动问责程序。

严守政策不踏“红线”。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界线”、住房面积“标线”、搬迁不举债“底线”、项目资金管理“红线”。2016年,从发改、扶贫、民政、自然资源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3个核查组。调查人员走村入户,走遍全县16个乡镇(街道),访问7500多人,掌握第一手资料,重新对易地搬迁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在建房放样、房屋封顶、装修、搬迁入住时全程监管,严禁超标。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花门镇珠江村搬迁对象赵如早年逾七旬,儿子在缅甸务工,2个孙女在校读书。考虑到其无力建房,村支部书记赵梅林主动垫付5万元,解决建房资金不足燃眉之急,联系施工队伍、采购材料、监管质量、督促进度,使其在2017年6月顺利入住。其子春节返乡,高兴地在新房贴上对联“幸福家锦绣前程,政策好瑞气盈门”,横批“感谢政府”,感激之情跃然纸上。

近5年来,该县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施策,因地制宜选择搬迁方式和安置点。全县项目完工率100%、搬迁入住率100%、后续扶持覆盖率100%、旧房拆除率100%、社区管理到位率100%,搬迁对象融入度、满意度稳步提升。

搬得出 稳得住

走进井字镇莲花山安置小区,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美观的楼房、干净整洁的小区、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碧绿的桂花树矗立小区内,鲜红的月季花争奇斗艳……

“这套房子125平方米,三室两厅两卫一厨,光线充足,功能合理。搬进新房,很舒适。”安置户潘燕说。回想搬迁前,她一家六口住在2间上个世纪70年代建的土坯房里,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居住地海拔800多米,山高路险,交通极度不便,采购一次生活物资需要走上1个半小时山路。

合理选址,科学规划。该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与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结合,着眼长远发展,选取基础设施相对齐全,就学、就医、就业条件较好的地方作为安置点。注重改善安置点交通条件,尽力做到向交通干线靠拢,实现安置点与主干路互联互通。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部门资源,加强安置点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配套设施与房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启用。注重优化搬迁安置点生态环境,对安置点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进行绿化、美化。贴近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让搬迁群众住得方便、住得舒适,确保“搬得进、稳得住”。

青树坪镇青树村安置点坐落在双峰二中和民办起陆学校之间,是典型的学区房。按老百姓的说法,搬到就能赚到——“钱途”一片光明。该镇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来抓。选址考虑居住环境、贫困户就业、种地种菜、子女上学等因素,选在镇区黄金地段。如今,9栋安置楼拔地而起,区内商店、诊所、文化、健身等配套设施齐全,都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入住235户852人。所有门店年租金30多万元,全部用于住户的水、电、物业费补贴等开支。

针对分散户监管难、面积控制难、风格把握难的情况,该县聘请专业团队设计6种面积10类户型的标准图集,供搬迁户自行选择。2018年实行集中安置,要求乡镇拿出最好地块用作集中安置点。全县已建成25个统规统建集中安置点,有15个选在交通便利的乡镇集贸区。走马街镇走马村安置点搬迁对象彭金莲说:“我们也能住上了楼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看电视、用手机、上学、看病都方便了,晚上还能跳广场舞,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没有想过。”

有就业 能致富

走进梓门桥镇香铺坳安置点彭氏嘉美斯鞋业扶贫车间内,40多名工人正在娴熟地进行生产操作。做鞋面手工的彭娟边干活边说:“我家就住在对面,去年7月搬过来的,我和32名搬迁姐妹成了第一批工人。过去外出打工,牵挂着家里。现在好了,婆婆、孩子都照顾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赚钱好轻松。”

该县积极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引导鼓励双峰籍在外成功人士在有条件的安置点配套建设扶贫车间,满足搬迁对象就近就业。据统计,双峰目前已建成扶贫车间20个,已有1122名搬迁对象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以奖代投,发展特色产业。在贫困人口人均享受1500元产业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每年每人另加500元,连续补助2年。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种途径接纳搬迁户,带领搬迁户“抱团”发展、稳定增收。“产业园距家11公里,2016年公司成立,公司老总易满全就把我安排到园里当长期工,主要干些管理果苗的技术活,妻子当临时工,2人每年有5至6万元收入,房子也搬迁入住了。”在梓门桥金泉红心脐橙开发有限公司的黄马洲村现代产业园基地,身穿迷彩服的彭卫边修剪枝条边说。每天早上8时,他和妻子彭秋花准时上班。

走进洪山殿镇太平社区安置点的扶贫市场,在摊位上忙着配钥匙修补鞋子的搬迁对象彭健初,脸上漾荡着欢乐的笑容:“我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双脚残疾,行动不便,带着一个小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过去住在山上,房子多年前就成了危房,一到下雨,提心吊胆。2018年6月,父女俩搬进了安置房。感谢政府给我在楼下免费提供摊位,每天修修补补,基本上能解决生活问题。”

该县在建设安置点时,与搬迁对象稳定脱贫结合,盘活资源,增加投资收益。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将搬迁资金、产业扶贫资金、部门整合资金用于光伏发电、修建商业门面等项目,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搬迁对象财产性收益。

利用电商平台、扶贫车间助推脱贫攻坚。青树坪镇有125户搬迁群众不出门就能把家中的“青树坪淮山”通过电商、微商销往全国各地。甘棠镇企石村、和谐村2个安置点依托子富家具厂,建立扶贫车间。由该厂提供藤椅加工原材料,送货上门交由搬迁户加工,每条加工费35元,仅此一项带动周边65户115人在家就业,做到了持家、赚钱两不误。

引入社区管理。建立健全安置点党组织建设,构建党支部领导、业主委员会管理、楼栋长分片负责、搬迁群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开展“星级”卫生户等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指导安置点居民开展广场舞、健美操、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群众生活。大力倡导文明新风,促进搬迁安置点群众融入新社区。

责任编辑:梁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