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植阡陌,新风沐乡野。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全国文明村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映入眼帘的是村民的质朴笑脸、生机盎然的绿化苗木、小而精致的美丽庭院……
近年来,涟源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持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巧用村规民约涵养文明乡风,活用积分制管理、典型模范等治理模式提升文明素养,建设和美乡村奏响振兴乐章。在文明乡风的滋养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风貌积极向上,乡村振兴步伐坚定有力。
巧用村规民约,涵养文明乡风
(玉峰社区法治文化广场宣讲会)
日前,娄底市文明村——三甲乡玉峰社区90多岁老党员梁发祥去世,孝家及时与村红白理事会沟通,严格遵守居规民约制度,按规定进行操办,没有燃放烟花爆竹。这是涟源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涟源市坚持将村规民约作为规范村民行为和实现村民自治的有力抓手,以村规民约的修订、执行、监督、内化为切入点,通过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激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主体意识,让“我制定、我承诺、我遵守”的村规民约成为村(居)民的基本行为指南,为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蓝田街道联兴村依托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做到各事项均有章可循、公平透明,人人守法、用法观念不断提升。村民周某东和周某才因为房屋地基问题意见相左,当事人并未争吵,而是主动找到村干部,将矛盾化解在村民家门口。
(芦茅塘社区就关爱孤寡老人、诚实守信等纳入居规民约进行讨论。)
六亩塘街道芦茅塘社区居民公约里的诚信友善、互敬互助条款,把邻里守望相助的大爱诠释得淋漓尽致。85岁的刘奶奶,因为子女在外地工作,平日里一个人居住。为了不让老人感到孤单、得到及时照料,邻居梁立生一家人和邻居肖利民等人时不时去串门,送点时令蔬菜,帮老人做饭,陪老人聊天,替老人代购生活用品,带去家庭般的关爱。
目前,涟源市439个行政村、67个社区都结合实际,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有效填补了基层法治与德治建设的“真空带”,“约”出了群众精神新风貌,“约”出了文明乡风新气象,“约”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局面。
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文明素养
(板桥社区屋场会现场)
(板桥社区居民拿上公益银行积分存折前来兑换生活用品)
走进省级文明村杨市镇板桥社区,只见居民楼房端庄秀美,耳闻远处铿锵锣鼓响起。“村里召开屋场会,干部群众围围坐,学了理论学政策,学了法律学法规,越学那个心里越亮堂哎;屋场会架连心桥,新时代有新作为……”文艺工作者演唱的《村里召开屋场会》博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
“这不仅仅是一个节目,而是板桥社区如今的真实写照。”板桥社区支书刘选平介绍,以前板桥社区比较落后,各项工作在全镇基本排在倒数三位,而今基本排到前三位,这变化主要得益于屋场会。
2019年4月,板桥社区以古旧四合院老福堂为阵地,常态化举办乡风文明讲堂,学习宣传开国上将李聚奎“三个纵然”的家风故事、全国道德模范肖光盛乐于助人的家风故事,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同时大力建设“公益银行”,实行积分制管理,将环境卫生、遵规守矩、公益服务等项目纳入积分范畴,在100分基础分上,对居民相应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加分或扣分,年底根据居民积分给予相应物质奖励,增进居民参与村级事务积极性。
近年来,涟源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开展创文创卫"十大攻坚"行动,不断创新治理模式,运用屋场会、"公益银行"等模式,常态开展创文创卫"先锋行""阳光课堂"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单位运动会""三下乡"集中服务、理论巡回宣讲、"我们的节日"、围城悦读会等系列活动,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村民"想文明""要文明"内生动力,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建设和美乡村,奏响振兴乐章
7月27日晚,涟源湄江风景区内华灯璀璨,盛大举行草坪音乐节。
地处湄江风景区核心区域的省级文明村朱岩社区,道路干净整洁,漂亮民居依坡而建,远处青山重重,近处流水潺潺,人在村中走,犹在画中行。近年来,朱岩社区围绕美丽乡村规划美、产业美、环境美、风尚美、治理美、生活美的"六美"标准,因地制宜开展村庄建设,完成通村通组道路硬化、党群服务中心、湄塘河清淤改造、农田建设、景观农业、秀美屋场、改厕、圈养等16项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项目。
近年来,涟源市实施城乡环境整治攻坚战,投入4000万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行"双随机、分类别"月度考评奖惩制,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以"示范乡村""秀美屋场""五美庭院"为主要载体,以点带面推进乡村示范建设,累计投资3480万元,5个示范村、50个屋场已建成落地;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原则拆除"空心房",统一标准、分步推进"厕所革命";探索"党建+新乡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借助乡贤"献策、献力、献资",改善村容村貌。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投身于村居环境治理、帮扶孤寡老人、关爱下一代等志愿服务活动。(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雅琴 通讯员 吴业平 贺浪 梁伦军)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胡霞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