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新娄底APP
晨光刺破冷水江市中连乡的薄雾,沿着Z003公路一路向北而行,就来到了锡矿山。山脚下的土地松软如絮,与十多年前初到这里时的矿渣路判若云泥。新栽的大叶女贞已蔚然成林,林间鸟鸣啁啾,取代了往昔机械的嘶吼。
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曾经千疮百孔的山体如今层林尽染。青山绿水间,几乎让人忘记这里曾是矿石遍野、矿渣堆积的“世界锑都”。

(生态修复初期锡矿山部分远景)
锑都往事:工业文明的荣光与阵痛
锡矿山,这片以“锑”为魂的土地,从未产过锡,却以探明储量世界第一的锑矿,铸就了中国近代工业的铮铮铁骨。锡矿山街道居民李大爷曾是一名老矿工,在他的记忆里,鼎盛时期的锡矿山“白天人声如潮,夜晚灯火如昼”,山上密布着200多个矿井,5万余名矿工曾在这里挥洒汗水,为共和国工业建设发展贡献了宝贵的资源,也为冷水江谱写了辉煌的工业历史,烙上了厚重的红色印记。

(生态修复前锡矿山矿厂)
“那时我们以能在锑矿工作为荣,”李大爷摩挲着斑驳的矿灯说,“但代价是,青山白了头,绿水变了色。”长期粗放的开采让大地满目疮痍:矿渣堆积成山,重金属随雨水渗入溪涧,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整座城市为此蒙上“灰色”。这片承载着几代人生计的土地,在奉献了宝贵资源的同时,也欠下了沉重的生态债务,留下了生态创伤。

(生态修复前矿山开采一角)
绿色新生:从“秃岭”到“青衫”
转变始于2013年,那是一场关乎生存的“生态突围”。党的十八大后,湖南将湘江流域治理列为“一号工程”,锡矿山被列入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国家投入22亿元,启动110个治理项目,一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性修复就此展开。
在盟峰矿治理现场,工程师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生态手术”:对5200万吨历史遗留废渣进行安全处置,对2200万吨砷碱渣实现无害化处理。这项曾被国外生态专家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中国科研人员手中变成了现实。

(湖南新闻联播报道锡矿山生态修复)
“我们采用了‘三库联动’的治理模式,”负责植被恢复的技术员小张指着新绿的山坡说,“我们在裸露的岩壁挂网客土,栽种耐重金属的刺槐和柏树,2万余亩新造林地在石缝中扎根,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0%增至85%。”此外,4.5公里淤塞河道被疏通,重金属废水经过湿地净化,重新汇入资江。
如今治理的成效随处可见:在七星社区,曾经重金属严重超标的土壤结出了甜美的金秋梨;在涟溪河,绝迹多年的游鱼重新畅游在清澈的溪水中;在老矿区,塌陷的地块早已修成梯田,油菜花在春风里摇曳。

(矿坑里的花海)
发展蜕变:从“资源依赖”到“多元发展”
生态修复不仅是还债,更是增值。锡矿山的蜕变,印证了“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当厚重的工业文明与新时代的绿色智慧碰撞,这片土地开始书写从“灰色生存”到“多彩生活”的转型篇章。

(生态修复后部分厂区全貌)
一是产业涅槃,从“锑都”到“绿谷”的战略升级。面对资源枯竭的挑战,冷水江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产业整合升级,同时提出打造“世界锑谷”,推动锑产业向高端制造迈进,让传统资源型城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通过连续多年的努力,在冷涉锑企业从鼎盛时期的数百家整合为2家规模化企业(闪星锑业与民营锑业集团),淘汰了落后产能20余万吨,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倍增,曾经的“散乱污”被集约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链取代。

(冷水江经开区锑产业集群)
二是文旅融合,让工矿遗址“老树发新芽”,实现“绿色变现”。曾经的矿渣山、废矿井,如今成为了文旅融合的“金名片”。玫瑰爱情海、万马奔腾石林等网红景点在废弃矿坑上崛起,2024年“五一”假期累计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一千万元。在红军长征遗址、烈士纪念碑等地,这里打造了一条“工矿旅游+红色教育+地质科普”特色线路,更是被列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培育对象。同时选调生“星火锑都”宣讲团深入基层,讲述锡矿山从“有色金属粮仓”到“绿水青山”的变迁,让工矿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游客游览“万马奔腾”景点)
三是民生温度,从“外出谋生”到“返乡致富”。生态修复的最终目标,是还绿于地,还益于民,让群众共享生态改善和发展成果。在锡矿山片区,绿色产业已成为惠民增收的“新引擎”。通过土壤改良,曾经的“毒田”被种出金秋梨、黄桃、金银花,七星社区村民老刘的果园如今年收入超十万元。随着环境改善,一大批外出务工者也纷纷回乡创业。中连乡的电商青年小陈,将“矿山蜜柚”打造成网红品牌;锡矿山街道的农家乐老板刘大姐笑称:“过去年轻人都逃离矿山,现在大家都抢着回来开民宿”!

(金秋梨丰收)
青山为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答卷
锡矿山的涅槃重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它见证了从“用环境换增长”到“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升华,更展现了“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

(锡矿山“农光互补”项目)
这片土地的觉醒,不仅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环保法落地见效;中央环保督导动真碰硬;河长制、林长制不断压实治理责任。更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基层干部日夜坚守,当地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在七里江社区,居民们自发组成护林队,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如今,锡矿山的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不足15%恢复到68%,区域内水质由劣五类提升至三类以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的专家在考察后赞叹:“这里的生态修复为全球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玫瑰爱琴海景点)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锡矿山的实践生动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来都不是零和博弈的选择题,而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必答题。当传统产业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夜幕降临,站在锡矿山顶,世界锑都的全貌尽收眼底。过去人们常说,这片因矿而立、因矿而痛的土地种不出鲜花,但现在这里却有着湘中大地最大的玫瑰花海。
当每一片土地都被温柔以待,绿水青山便成了永续发展的最大底气。(欧阳永琦)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刘芬风